第17部分(第3/4 頁)
不上咱們府裡,但是七八十人也是有的,若是再沒了田產鋪子的進項,每月家中生計如何維繫?”曹顒問道。
曹寅回道:“這也是沒法子的事,實在不行就放出幾房老人,只是要清減人口也要等老太太百年。我們做子孫的苦些沒什麼,老太太享了一輩子福,沒有老了還為子孫憂心的道理!”
¤╭⌒╮ ╭⌒╮歡迎光臨
╱◥██◣ ╭╭ ⌒
︱田︱田田| ╰……
╬╬╬╬╬╬╬╬╬╬╬╬╬╬╬版 權 歸 原 作 者
txt小說上傳分享
獻策(2)
“二叔家並未分出去單過,父親用府裡的產業財物還賬,這事二叔知道嗎?”曹顒想著自己那個嬸嬸兆佳氏最是精明,二叔又懼內,就開口問道。
曹寅點了點頭:“我同你二叔說過了,也不是都變賣,咱們家也好,你二叔家也好,給小一輩每人留三千兩做婚嫁之資。老太太名下的財物,你母親與二嬸的嫁妝都不列入公中。”
曹顒見曹寅除了變賣家產、清減人口並沒有好的倡議,有點無奈地掏出自己早已寫好多日的冊子,雙手遞給曹寅:“這是兒子的一點建議,請父親參考!”
冊子上共提到兩件事,一件是派人去福建安溪、杭州龍井村、蘇州太湖君山島三地尋找有生長茶樹的土地買入,建個茶場;一件是在太湖買下一塊水域,開發淡水珍珠養殖。
看到茶園時,曹寅微微皺眉,看到珍珠養殖那塊,忍不住搖頭:“胡鬧,採茶製茶,雖然繁瑣些,利潤微薄,但還算是門營生。這珍珠養殖卻聞所未聞,你是從哪本奇聞逸事中看到此事,就當成了真。”
“大清如今的貢茶多為團茶,其中綠茶只有康熙三十八年萬歲爺親自命名的‘碧螺春’。這兩年來,一等碧螺春有價無市,二等碧螺春都與黃金等價。上行下效,綠茶終究會漸漸代替人們喝了近千年的團茶。兒子在冊子上列出的都是山清水秀、盛產茶樹之地,西湖龍井茶雖然在京中名聲不顯,但是在江南已經有些許名氣。西湖的龍井茶與君山的銀針,都是口味不亞於碧螺春的好茶。南人飲食清淡,北人飲食油膩,一向喜歡喝濃茶,用的多是雲南的普洱。這福建安溪所產的鐵觀音口味濃郁,適宜四季引用,論起來比那碧螺春還更有養生的功效。”曹顒總結以前所知的名茶資料,對曹寅說道。對這三種茶,他是非常具有信心的,因為在歷史上,這三種茶就是貢茶,不過被世人所知要在五六十年後,好像是在乾隆中晚期才納入貢品範圍的。至於茶葉炒制方法,就不用他操心,勞動人民最偉大,每種茶葉都是由當地人最先認知的。
曹寅聽曹顒說得有理有據,點了點頭,碧螺春由不被世人所知到有價無市,只用了短短不過幾年時間。若是那三地之茶真如曹顒所講,那用幾年的工夫就能夠攢下一筆財富。
“那珍珠養殖?”曹寅猶豫道,“具體如何,真正可行否?”
“這個,是為了有備無患。茶園那邊,搭著貢品之名,高價售賣,多則牟七八年之利,少則牟三五年之利。若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咱們家的虧空也就差不多能夠補上!若是年景不好、地方治安不平、時局變幻無常,誰又有品茶的雅興。或者,如出產碧螺春的那個茶園般,被京裡的權貴惦記上,幾家王爺搶了個頭破血流,最終歸入了內務府。若是遇到種種不順,府上的虧空沒有還完,珍珠這裡就是另外一條出路。”曹顒回道,“這珍珠養殖,難是定當難的,三五年之內或許沒什麼收益。但,這不是前人未有之事,在西洋早有人開始養殖珍珠,只是尚未傳到大清而已。”他說得斬釘截鐵,其實心裡恍惚記得人工養殖珍珠好像是二十世紀才開始出現的。
不知是曹寅太信任兒子,還是病急亂投醫,不過三五日工夫,就湊了十來萬兩的銀票,派了三撥妥當的家人去各地買茶園。但是,對於珍珠之事,卻出乎曹顒的意外。
獻策(3)
再次來到父親書房的曹顒,望著桌子上放著的鄭氏兄妹的死契,一時說不出話來。想著鄭海曾說過“寧死也不願做奴才”,曹顒感同身受,是因身份所制,他這個皇家奴才的頭銜兒是摘不掉的。
“鄭家世代採珠為業,鄭氏兄妹都有一身識蚌辨珠的本事,但並不像你所說的養育珍珠一般。”曹寅緩緩說道,“你是打算授人以技,卻並不拘他們的身份。你想過他們的下場沒有?與其以後被人算計了去,還不如安心留在曹家。”
見曹顒沒有應話,曹寅擺了擺手,道:“他們兄妹今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