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2/4 頁)
見勸不過,又恐自個兒給敖妙君添煩,便也只好住了嘴,不再多言。
公主府內。
老夫人端坐炕上,一邊捻著佛串看書雜,一邊聽著瑞嬤嬤磕叨家裡長短。
“初六日,四少爺滿月。二夫人的意思是,擺宴之地,外府由國公爺裁定,內府則定於舟渠臺,只辦個三五桌,請些宗族夫人、舊日相識,一切從簡。少爺這邊,不引入內府,由大少爺出面,隨國公爺一道。姑娘這邊,便有四姑娘作為接待。茶酒飯食,以尋常家宴為主,八菜一湯,不大肆操辦,也不粗寡簡陋:茶為南山東嶺子;酒為三年桂花釀;飯為西江白細米;食為珍味鮮燴湯……”
手中書雜又翻了一頁,老夫人笑嘆:“這轉眼間,也到了二月間了。”
瑞嬤嬤回話:“冬去春來,萬物復甦,乃是大吉。”
“你的嘴巴倒甜。”老夫人嗔怪一句,又道,“說來,妙姐兒臥病也有十天半個月了,她病情如何?”
“回老夫人的話。”瑞嬤嬤答道,“朱醫使複診之後曾稟:妙姑娘高熱已退,並無大礙,須得再避寒風七八日,等散了內火,養足血氣,方能大安。”
老夫人點了點頭,只道:“嗯,如此甚好。她害了這高熱,長久悶在屋中不出,病熱好了,只怕還會悶出旁的病來……我倒思慮著,等她好全了,攜她一塊兒到山寺上還願,求一副平安符,保她往後平安。”
“老夫人心善,洪福齊天,必會福佑妙姑娘。”瑞嬤嬤笑道,“卻不是奴婢多嘴——二姑娘逢三日去一趟萃菅居,除了盤問丫鬟們實況,還會與妙姑娘說上小半時辰話兒。四姑娘也是實誠,讓人醃製了藥汁蜜餞,並親自往萃菅居送去。雖說妙姑娘足不出戶,平日裡卻也有幾位姑娘說話解悶,老夫人無需為此心憂。”
老夫人耳尖,一語中的:“這般說,玟姐兒是不見動靜了?”
瑞嬤嬤一頓,老實答道:“回老夫人的話。聽跟前的人說,三姑娘也曾去過一次的。”
“她倒是拎得清,說不去,便不去。”老夫人一挑眉,放下手中的書雜。
瑞嬤嬤見狀,遂上前一步,將書雜收拾了。
“昱聰是嫡子,又是長子,身份不一般。妙君有此姻緣,原也是她的福氣。”老夫人嘆道,“只可恨汝國公府,上庶長子怯弱無擔當,下嫡子年幼不成氣候,闔府上下,全憑鵬哥兒一人在外浴血奮戰,保住家中富貴……到頭來,還不是得靠老三家的肚子裡爬出來的那幾個嫡子!”
老夫人此間最為懊惱的,便是當初依了二爺的一番心思,不給他提早求親,轉而為三爺求取了武氏——早知武氏這般好生養,嫡子是一個接著一個地生,就不該轉而許給三爺!畢竟,三爺是入仕的學子,左右有妻妾為侍,不比征戰在外的二爺,死生一瞬。
“能者多勞,老夫人難免要為兒孫做打算。”瑞嬤嬤亦是眉頭高皺,“奴婢也只是心疼您的身子。”
“唉。”老夫人嘆了一口氣,悶聲細想,只道,“眼下老三心裡,只怕是不舒坦得緊。此間若老二在,興許還能讓老二與他好好說說,別總是一口氣憋在心裡……只不過,這下場的事兒到底不能只壓在一個哥兒的身上。”
“老夫人的意思是?”
“讓琪哥兒,一塊兒去。”
瑞嬤嬤疑道:“回老夫人的話。堂家二少爺翻了年才十四,就是到了明年,也就十五,這年歲,會不會太小了些?且他而今,還只是個童生啊。”
“考取了秀才,就能下場了。不過一個院試罷了,瑞家子聰慧,原也不難的。”老夫人不甚在意,“老三不能一直這樣意氣消沉,給姝兒添麻煩。”
“老夫人說的是。”
☆、052 安越兩家
因敖妙君大安已有數日,又觀天像極好,老夫人責令上下準備外出事宜,欲往京都臨郊的天龍寺還願祈福。
老夫人一行人不過是私訪,故而排場並不大——因著公夫人有孕,不好動身,左右則有二夫人相伴。國公爺留家鎮宅。大少爺瑞致興課業重,亦不同往。陪同的僅有汝國公府的三位嫡出姑娘,以及敖家姑娘敖妙君——前後共三輛馬車,各配丫鬟僕婦數名,宮人數名,另有假作打手裝扮的佩刀護衛兩隊。
輕車簡僕,低調行走。
天龍寺乃皇家國寺,明慧皇固倫太公主駕臨,天龍寺主持方丈理應袈裟加身,龍杖加持,屏退左右閒雜人等,禁閉大小寺門內外,上前迎接,親自招待。
只是老夫人本不欲張揚,故命主持方丈隨行陪同,遣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