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部分(第3/4 頁)
看著冷天聿不解的目光,寶寶笑吟吟的介紹道,“他們都是隸屬宣傳署的劇團團員,也是我新組成的軍樂隊成員。”寶寶微側頭看著冷天聿,眼睛輕輕眨動,“我特地讓他們來府邸演奏一場軍樂。讓你開開洋葷。準保你會喜歡。”
“軍樂隊?演奏軍樂?”冷天聿扶在椅子把手上的手幾不可見的微微一頓,抬起頭有些怔愣的看著寶寶,似乎聽不懂寶寶的話語。
“聽不懂?”寶寶眼中閃過一抹了然,認真的為冷天聿講解起來,“所謂軍樂,就是由銅管樂、木管樂、打擊樂組成,以集體合奏為主要表演形式(還有重奏、齊奏和獨奏),氣勢恢弘壯觀,樂曲渾厚流暢,給人以強烈感染和鼓舞的一種高雅音樂藝術。”
軍樂藝術在寶寶前世社會到處可見。比如當時的歐洲各國和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地,軍樂已有幾百年的歷史,許多國家每年都會舉辦軍樂藝術節或軍樂藝術盛典活動,起步較晚的中國,軍樂藝術也已有百餘年曆史。據一九八二年英國出版的格羅夫《音樂、樂器大辭典》裡介紹,“軍樂隊”(Military Band)的名稱起源於十八世紀後期,主要用來指那類由銅管樂器,木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組成的軍隊中的軍樂團體。但後來軍隊裡的這些樂隊與城市民間的交往越來越多,民間也@ 產生了大量由銅管、木管、打擊樂器組成的樂隊。於是人們也稱這種樂隊為軍樂隊。所以,原來的名稱中“軍事的”(military)一詞越來越含糊了。儘管有許多民間、院校等團體也有許多類似樂隊,習慣上均稱為軍樂隊,也有稱為管樂隊的。
早期的軍樂隊編制比較簡單。如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軍樂隊在當時僅用四種不同寸尺的雙簧管(一說為3種雙簧和大管)及軍鼓組成。到了十八世紀,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又有了發展。他把這種樂隊擴大為木管樂器和銅管樂器的混合組織,包括雙簧管、單簧管、圓號、大管,小笛,小號和倍大管。二十二世紀,現代專業化的軍樂隊(或稱管樂隊)編制為:短笛1支,長笛2支,雙簧管2支,降E單管2支、降B單管管10支,大管2支,降E中音薩克斯管2支,降B次中音薩克斯管2支,降E上低音薩克斯管1支,F調圓號4支,降B次中音號4支,降B上低音號1支,小號6支,長號6支,大號2支,小軍鼓1支,大軍鼓1支,大鈸1付,人員共約50――60人。如遇重大場合則按比例成倍擴大。在音樂會上演奏時常加定音鼓和貝斯大提琴。
寶寶在前世時,對軍樂演奏非常喜歡。薩克斯管和長笛是寶寶的擅長,在大學讀書時,寶寶也曾是學校軍樂隊(或稱管樂隊)的一員。創辦“樹仁”學院以後,寶寶就一直琢磨著在學院裡成立一支軍樂隊。只是演奏軍樂的樂器一時間沒地方尋找。好在寶寶這些年來,命人在天慶各地和相鄰各國,收羅了一大批各式各樣的有用人才,其中就有不少是精通曲譜的樂師,製作樂器的能工巧匠,經過這些人的反覆研製,除了技術含量較高的薩克斯管、單簧管(俗稱黑管)未能研製出來,其他的那些諸如圓號(廣泛使用於軍樂隊中的中音銅管樂器,又名法國號。)、小號、短號、長號、大號、長笛、短笛等等樂器,都已製作出成品。雖說與寶寶前世的那些樂器,根本達不到十全十美,但也勉強算的上是差強人意吧。
寶寶一直為沒有薩克斯而感到遺憾。卻沒有想到他的運氣簡直好的沒法說。瞌睡有人送枕頭,天上竟然掉下了個大餡餅:上元節慶典時,羌國出使天慶的使者繹王爺拓跋錦,帶著被俘虜的斯雅維特王朝的理查德·傑克子爵和他船舶上失落的三件物品一起來到天慶參加慶典。羌國人自己認不出三件物品是什麼東西,也聽不懂理查德·傑克說的話語,便想了個壞主意。想借用這三件誰也不認識的“寶物”,出個難題給天慶,趁機從天慶撈點油水回去。卻沒有料到,此番前來,卻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白白的損失了三件“寶物”。
寶寶當日將計就計,與羌國來使當場定下契約。利用三件“寶物”反過來狠狠的宰了羌國一刀。不僅令他們白白的損失了三件“寶物”,還趁機救下了理查德·傑克子爵這個遇難者。至於那三件無人認識的“寶物”,其實就是“單筒望遠鏡、保險箱和薩克斯”。在有著前世記憶的寶寶眼裡,這些“寶物”不過是個普通的玩意。寶寶最得意的便是自己得了一個自己夢寐以求的薩克斯和最棒的演奏師傑克。
傑克身體復原之後,寶寶就迫不及待的交給傑克一個任務,讓他抓緊時間幫自己培養個弟子,省得他返回本國後,薩克斯的演奏者後繼無人。寶寶自己沒有時間帶徒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