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部分(第1/4 頁)
可這僅限於理智上的打算,等到真做了決定,想到此時遼東仍然天寒地凍的惡劣環境,想到兩軍交戰可能遇上的各樣兇險場面,他又不免心慌,覺得再沒膽量豁的出去她的性命,覺得無論自己能否生還,都還是想保住她。
“我早就一直在擔憂你會想將我護在深宮大內,自己去闖刀山火海。”綺雯枕在他肩頭,幽幽地道,“你不曉得,你能想帶我同甘共苦,有多令我欣慰。”
皇帝聽得心神稍定,既然是兩人都盼望的事,也就沒必要再去瞻前顧後,多愁善感了。想想也是,最壞的結果不過就是一塊死了,反正真要死了一個,另一個也鐵定活不下去,自己是如此,她又何嘗不是?
“放心,無論到了哪裡,我一定不會是你的累贅,而是你的助力。”
聽到她這話,皇帝就又覺得好笑了,他的顧慮本也不是怕她累贅,而真去到戰場上,還能指望她能提供什麼助力?難不成她說的竟是戰場之外、軍帳之內的“助力”?
“好,我就等著見識你的高明助力。”他面露戲謔之色,像個色狼那樣抬起她的下頜笑望著她,“你也要說到做到,動身之前還有些時日,你就抓緊去——多學幾個花樣吧。”
第88章 以血祭旗
千年以來,中原的威脅就多來自北方。燕京地處險要,北依雄山,南領中原,自古就常在中原與北方蠻夷的反覆爭奪中風雨飄搖。這裡距離關外韃虜太近,當年太祖爺本已定都南京,後來卻又不顧群臣反對,遷都於燕京,為的就是以天子守國門。
天子親自坐鎮燕京,保證了北方防線的嚴密和警惕。二百八十多年過去,曾遇過多次北人叩關,燕京告急,甚至是兵臨城下,整個王朝危在旦夕。每一回都有臣子請奏放棄京師遷都南京,但不論在朝天子是年長還是年幼,是英明還是昏庸,都未曾有一人松過口,考慮過遷都。
天子守國門的信諾,一直被堅持至今。死也要死在燕京,誓與燕京共存亡,這是不成文的祖訓,自然也是這一任皇帝白源琛決定恪守的準則。
而這一次,也確實是大燕朝開國以來所面臨最嚴峻的一次危機。
綺雯記得小時候聽家裡老人說家鄉一帶曾遭受過轟炸,但問起來的飛機上是什麼人,是日軍還是*,竟沒一個人說得清。足見國民百姓之閉塞無知。
這一點在古代更加體現得淋漓盡致。總聽人說戎狄戎狄,可綺雯花了一年多也沒問明白打跑了她老爹、奪了錦州城的究竟是些什麼人,身邊就沒人說得清。直至跟著師父王智學習政務才弄明白,戎狄,只是本朝人對北方異族的一個慣用的統稱。
原先所說的戎狄,指的都是盤踞在西北大漠的遊牧民族,以邊貿為名騙趙順德開了錦州城門,攻佔錦州重鎮的,就是這夥人。
而這一次即將進犯遼東的“戎狄”,卻跟那些遊牧民族完全不是一回事。聽明白了這夥新戎狄的來源,綺雯咋舌不已。
他們是從東方海上來的,那地方早年被中原人稱作瀛洲,他們自己自稱為“和國”。早在這次叩關之前,上百年間他們已經無數次滋擾過大燕東南沿海一帶,故也被人稱為“和匪”。
“是……倭人?”初初聽師父說起時,綺雯如是提問。
“沒錯,看來你是聽過的。”王智點頭,“民間鮮有這般叫法,還是稱其為戎狄,其實朝廷眾人早就稱他們為倭國了。”
綺雯簡直驚得說不出話,敢情如今威脅遼東的不是□□哈赤,而是豐臣秀吉?
當然不是豐臣秀吉……
如今統一了和國開始對外擴張的內閣關白名叫藤吉義元。
話說他們於六年前先出動了十五萬大軍去進犯了大燕屬國百濟,也就是朝鮮。大燕曾派兵支援百濟,卻因統帥託大輕敵而全軍覆沒。後來大燕再增派援軍過去,在兩國界河阻擊和軍,大戰數月,互有進退。再後來雙方的後方補給都吃緊了,就定了合約,暫且維持現狀,和國佔據百濟,大燕預設。
拜太上皇與喬安國等人所賜,大燕國的景況每況愈下,一年不如一年,人家和國卻是蒸蒸日上,一年強過一年,終於臨到今年年初,又集結了兵力準備大舉南侵。
瞭解了此事,綺雯是幾多歡喜幾多愁。這個敵人之強橫難纏,是很好想象的。當年萬曆三大徵的抗日援朝,大明勝得也並不輕鬆,倘若那次入侵發生在崇禎年間,後果如何,就殊難預料了。
而且很重要的一點是,遊牧民族早期的入侵目的僅限於打劫,財物奴隸到手就撤兵,正如去年的老戎狄攻佔錦州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