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3/4 頁)
們既不種地也不經商,不當官也不做先生,他們選擇了另外一種職業——做謀士。
他們飽讀詩書,從而能夠認清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看待世界也更客觀更理性。
平時看起來他們對社會沒什麼貢獻,起不了什麼作用,但是,不論什麼朝代,不論你是誰,想要乾點大事業(謀權篡位或者起義造反)就少不了這些人。
方光琛和劉玄初無疑就這一類人。
吳三桂請方光琛,第一次矜持,沒說出真實想法;第二次直白,直截了當的告訴方同學自己要造反了,一起來吧。結果被拒絕了。吸取上兩次的經驗,吳三貴又來了。這次來,他沒拉方同學入夥,而是很誠懇的告訴他,自己的計劃,自己已經決定造反了,也知道這實在不是什麼保本的買賣,對老朋友不入夥也表示很理解。
這樣一來方光琛反倒蒙了。
嗯?
這是怎麼回事。
吳三貴一笑,說:“此次吳某到此,是想向方兄請教一二,還請方兄看在你我多年摯交,不要推脫。”我不請你入夥,我請你給我出點主意,總行吧?
人家大小也是個王爺,鎮守一方的封疆大吏,要是這樣說,自己還不同意,未免太說不過去了。
再說方光琛本不是真心反對吳三貴與朝廷決裂,如果他真是那麼孝忠朝廷,他當時就不會對吳三貴說那一番康熙是菜板他是肥肉的話了。之所以前兩次都沒答應入夥,實在說有所顧慮,第一顧慮的就是吳三貴的決心,第二就是考慮造反這事非同小可,一旦踏上賊船再想下來說萬萬不可能的。
但是自從上次吳三貴甩袖子走了之後方光琛自己也在想,就算自己不參加,朝廷就能放過自己?人在社會混,總要給自己找個組織,要麼是普通良民,要麼在朝廷為官,而一上兩種都不適用與方光琛,所以他只能為自己找另外一條出路,找一個靠山,而吳三貴無疑是他最好的靠山。
所以當今天吳三貴再次站在方光琛面前的時候,他心裡實際上已經倒戈到吳三桂那裡了。
方光琛和吳三桂都不是拖延的人,定下來之後兩人說幹就幹。
既然要反,那就要多拉幾個人下水才好。
而此時最好的盟友便是另外兩個被撤的藩王了。
方光琛真的慶幸康熙此時年紀尚青,年輕人做事總是要有一點衝勁兒,有一點血氣的。若是康熙此時再老道一點,把三藩逐一瓦解,就算吳三桂有造反之心,僅憑他一己之力,想必也要從長計議。
所以,方光琛和吳三桂商量了一天,決定聯合福建和廣東,再加上四川,這樣一來,整個南邊基本就算搞定了。
有了自己的根據地,再以此為大後方,去攻打其他地方也算易如反掌的。
造反的大綱擬定好了,吳三桂覺得很滿意。
帶著方光琛下館子搓一頓。
坐在飯桌前,方光琛想起一個人,問道:“怎麼不見玄初兄?”
要不是方光琛提醒,恐怕吳三桂快要把這個劉玄初忘到腦後去了,答說:“他啊,已經外任鹽井提舉了。”
方光琛這才。知道,原來吳三桂瞧不上劉玄初,把他打發到遠處,眼不見心不煩哈。
方光琛道:“王爺可曾記得上書朝廷之時玄初兄向王爺說過什麼?”
吳三桂哪能忘啊,說:“怎能不記得,他說老夫若上書請辭,朝廷必朝上而夕調。”
方光琛故意嘆氣,道:“沒想玄初兄所言應驗,我真是心中有愧,若我當時也能有次眼裡怕是此時。又說。另一種局面了。”
吳三桂也意識到劉玄初的能力 ,說:“既然劉玄初是個有能力的,本王將他找回便是了。”
方光琛道:“玄初兄眼力深邃,王爺。當委以重用,定能成事。”
吳三桂和方光琛非法集會之後,吳三桂便回府了。
相對於以前的好吃好喝好睡,現在的吳三桂是吃不香,喝不下,睡不著了。
饒是他一輩子造了好幾次反,但畢竟現在情況不同了。以前反叛明朝投靠李自成,那個時候明朝正在風雨飄搖之際,後再棄李自成投奔皇太極,那是李自成已經是輕弩之末。現在不一樣,自順治稱帝入關,他的寶貝兒子接了班,現在的大清基本上已經進入了一個大統一的時代,政局穩定,各項事業穩步發展,對於造反能否成功,說句良心話,吳三桂也是心裡沒底。
所以,吳三桂不想造反,他已經69歲了,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在疆場上廝殺拼搏了半個世紀,如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