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部分(第3/4 頁)
第24步兵旅團的第二十四步兵聯隊,加強第十二騎兵聯隊組成的特別派遣支隊,支隊長是聯軍司令部下派的,新近晉升的坂垣徵四郎中佐!約五千人。
聯軍這支別動隊全軍人數達到三萬人,說起來這個第二十五步兵聯隊,還是整個日軍中第一個試行換裝了中國參戰軍美式槍械的聯隊因為聯軍統一後勤供應的一種全新嘗試,同時這個聯隊也配備了一個營的中華fd17ii輪式裝甲戰車和一百輛道奇軍用卡車,成為日軍序列中第一個純機械化的聯隊。
迂迴部隊由中國第一裝甲師師長孫良誠擔任司令、坂垣徵四郎擔任參謀長,烏拉爾騎兵師的大鬍子師長恰巴耶夫擔任副司令。
這支部隊早在6月20日就悄悄出發沿著烏拉爾山脈以東的山腳向南潛行,三萬人的規模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王庚的想法是有點像以前日本戰國時期武田和上杉之間的川中島之戰,別動隊迂迴抄人後路的幹活!
南邊綿延五百公里的烏拉爾山脈南端,則是去年12月宣佈**的哈薩克人的阿拉什自治共和國,領導人稱為alashrda阿拉什斡耳朵,算是親白俄的反布林什維克的哈薩克人政府,不過完全沒有軍事實力。
依著宇都宮太郎的意思,聯軍派三萬人的別動隊太少,這廝想著乾脆一口氣把哈薩克人這個什麼阿拉什自治共和國吞併到西西伯利亞自治政府麾下多好,一口氣又多出近27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來,那地方地廣人稀,可氣候要比西伯利亞溫暖不少,水利工程搞得好的話,沒準也能成個農業基地和糧倉啥的。
王庚當時瞅了一眼搓著手有點著急的副參謀長,調侃的道,你還嫌地方不夠多?像阿拉什自治共和國這樣的地方,就是敞開了懷不設防的土地,什麼時候收拾都不晚,他不是投我們就是投蘇俄,這會兒他算是高爾察克臨時政府的友邦,和我們也算是友邦,咱吃相不能太難看了不是?
“宇都宮閣下,不要著急,咱不是說好烏拉爾山脈以東都屬於亞洲,都是亞洲人的領土麼,到時候那個阿拉什甚的自己會站隊排排坐吃果果的,你還怕他不來抱咱們的粗腿不成!”說話的是吳佩孚,逗貪婪又刻板的日本將領現在是這廝的一大樂趣。
孫良誠的第一裝甲混成旅轄三個裝甲團和一個炮兵團,每個裝甲團還有一個六門的炮兵連(3門75野炮和3門75山炮),每個裝甲團120輛中華ft17ii型輪式裝甲戰車,360度旋轉炮塔上安裝一挺12。7口徑的勃朗寧大口徑重機槍,並搭載一個包含8名武裝步兵的車載步兵班。
每個車載步兵班裝備1挺7。62口徑的1917bra班用機槍、2支1伽藍德半自動步槍和五支1903春田式步槍。此外60迫擊炮被裝備到排,每排轄一個2門的60迫擊炮班,而81口徑迫擊炮被裝備到營,每營有一個8門的迫擊炮排!
裝甲混成旅的炮兵團則轄兩個野炮營和一個山炮營,每營三連6門制,全部是道奇1噸半卡車拖拽,加起來一個炮兵團的火力為36門75口徑野炮和18門75口徑的山炮。再加上三個團屬炮兵連各六門山野炮,一個混成旅的火炮達到了驚人的72門!而這不過是參戰軍混成旅的標準配置而已。
加強的師屬炮兵團則裝備了54門150口徑的重型榴彈炮,雖然重炮對行進道路的要求大大增強,但是王庚對鋼筋鐵骨的道奇1噸半卡車信心十足,作為一個**方向作戰的派遣支隊,重炮的存在對這支隊伍未來的表現相當關鍵,因為航空隊的空中支援總會受到天氣和夜晚的影響。
讓人啼笑皆非的是,王庚的參戰軍配帶的鋼盔不是英軍和法軍那種扁平的盆盔,而是這廝參照德軍的鋼盔式樣設計出來的鋼盔,相比協約國的鋼盔,德式鋼盔能更好的保護頸部,當然,王庚沒有瀕普魯士那種盔頂的盔尖!
根據聯軍制定的作戰計劃,代號為“捍衛自由”的戰役將在7月初打響,而南下別動隊的任務則是在戰役發起前,沿著烏拉爾山脈東麓向南潛行五百公里,然後饒過烏拉爾山脈南端,轉向西北方向,等“捍衛自由”戰役在烏法附近正式打響後。
孫良誠的別動隊將長驅直入,從東南方向抄圖哈切夫斯基的南方叢集的後路,這一路打過去也得五百公里的行程,目標是先後拿下奧倫堡、布盧祖克、薩瑪拉,封閉塞瑟蘭的伏爾加河渡口,截斷南方叢集的退路。
好在烏拉爾山脈南端是哈薩克草原,這對全機械化行進的別動隊影響相對小很多,如果是山地和森林,前進的道路則要艱難許多。等到了六月底,千辛萬苦的孫良誠別動隊已經順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