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部分(第3/4 頁)
諾夫活著好好的呢,他怎麼又推翻克拉斯諾夫自己登上了前臺?這人心可真不好琢磨”錢田夫摸著腦袋道。
“我欣賞的正是鄧尼金的這一點,他對未來局勢的判斷始終有自己的衡量標準,要知道那個克拉斯諾夫和德國人的關係很深,他從彼得堡逃回頓河拉起的第一支哥薩克隊伍,就是德國人出錢出軍火出糧食武裝起來的!!
而鄧尼金則不同,和科爾尼沃夫當初從彼得堡逃到北高加索,背後是協約國英法駐俄公使的幫忙,後來北高加索志願軍也是英法一手資助起來的,當然我們成立聯軍並進軍烏拉爾山脈以西后,英法事實上也拋棄了鄧尼金,一心把爛攤子都扔到我們肩膀上去挑!”王庚摸出一支雪茄煙,這邊錢田夫眼明手快的上前替自家總司令划著了火柴。
第五百九十七章 (中)攻心為上
王庚就著錢田夫手裡的火柴點燃了煙,接著微微一笑道,“鄧尼金顯然把重振大俄羅斯的希望放在了伏爾加聯邦和咱們身上,那個哥薩克貴族出身的克拉斯諾夫算起來不過是個紈絝子弟好大喜功的主,論眼光和能力比鄧尼金差的遠這廝顯然不看好我們而是更看好德奧同盟國,而且這廝和烏克蘭的淵源也深,所以他一心想擁有一個和烏克蘭結盟的頓河共和國,背後則靠上德國人這棵大樹!”
“所以現在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而鄧尼金和克拉斯諾夫顯然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必須要分道揚鑣了,所以鄧尼金才推翻了克拉斯諾夫?那他何必等頓河及北高加索共和國成立再推翻呢,早一步拿下克拉斯諾夫然後加入伏爾加聯邦,不更簡單麼?”錢田夫若有所思的道。
“錢中校,要學會動腦子,政治和軍事是相輔相成的,不要一味只盯著作戰地圖,有空也要好好琢磨人心,克拉斯諾夫也好,頓河及北高加索共和國也好,其實都是安東。伊萬諾維奇。鄧尼金手裡的籌碼和敲門磚。
而推翻克拉斯諾夫就是鄧尼金的投名狀,發生在羅斯托夫這次政變既顯示了鄧尼金的決心,又體現了他對頓河白衛軍的掌控能力,有了這些籌碼,用好這些籌碼,他才能在我們面前儘可能的提高他的身價!加重他在我們心目中的份量!”
聯軍總司令的心情顯然不錯,鄧尼金這次表現的能力讓他有點刮目相看,何況,這廝不但搞起政變來舉重若輕兵不血刃,而是事後依然不乏人道主義溫情,禮送克拉斯諾夫帶著家屬和親信離境,這讓王庚對他的好感又多了幾分。
王庚甚至在想,鄧尼金的部隊在一個月前突然從葉卡捷琳諾達爾向東出動,趕跑了盤踞在阿迪格自治州的地方蘇維埃政權,把邁科普油田拿到手裡保護了起來,是否已經存著要投效某一方的心思,所以才多撈幾個籌碼。
在1900年前後,沙俄的石油年產量最高曾超過年產千萬噸原油,後來美國的大規模油田開發,加上日俄戰爭的影響,使得不少世界石油資本從俄國轉移到了美國,沙俄的石油年產量在1905年已經下降到750萬噸,歐戰開始前沙俄年產石油不過500萬噸,到了此刻的1918年,由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的影響。
千瘡百孔的俄國石油的年產量已經跌到400萬噸,其中超過320萬噸的產能集中在亞塞拜然的巴庫油田,車臣印古什地區的格羅茲尼油田年產量大概在50萬噸,而最西邊運輸條件最好的邁科普油田,此時的年產量約為30萬噸。
不要小看邁科普油田這不到30萬噸的石油年產量,在王庚前世,整個歐戰期間英美兩國軍隊消耗的石油不過880萬噸,而德國從1914年到1918年消耗的石油也只有區區400萬噸,開戰之初法國一年全國的石油需求也就100萬噸而已。
當然,到了1918年,協約國和同盟國對石油的需求已經遠超1914年,戰爭開始時的1914年,法國軍隊只有110輛卡車、60輛牽引車和132架飛機。到四年之後的1918年,已經增加到了70000輛卡車和12000架飛機。
同一時期,英國投入到戰爭中的裝備包括105000輛卡車和4000多架飛機,這一數字包括了美國的投入。英、法、美在西線的戰鬥中每天消耗的石油達到了出乎人們想像的12000桶。
德奧同盟國擁有的卡車和飛機總數雖然不能和協約國相比,但對燃料的消耗同樣有巨大的渴求,好在,羅馬尼亞這頭石油小母牛落入了德奧同盟國的掌控,整個羅馬尼亞,1913年石油出口量只有100萬噸的羅馬尼亞,到了1915年,光普洛耶什蒂油田在當時就能達到月產量150萬噸原油,其中25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