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部分(第2/4 頁)
關羽坐鎮的中軍兩萬平西軍將士進入哈爾克山與薩阿爾明山之中,結果遭受山中烏孫人的激烈抵抗。雖然接戰雙方投入的兵力不過數千人,但平西軍沒有撿到什麼便宜,只得退出山麓,返回到平原上固守。
三月中旬,馬超率領的五萬漢軍騎兵出現在天山北麓,結果向前進軍不到五十里,便遭遇了同等數量的烏孫騎兵堵截,雙方在呼圖壁一帶接戰,不分勝負。馬超於是率部退守交河城內,伺機尋找戰機。
三月下旬,前往康居和大宛請求援軍的烏孫國左右大監二人不辱使命,竟然分別從康居和大宛借來了五萬和三萬援軍。
隨著八萬援軍加入戰團,原本雙方對峙的局面在四月初急轉直下,變得對關羽軍團越來越不利。
到了此時,軍中不少將領開始懷疑當初關羽定下的兩路分兵計謀以及一字長蛇陣型是否有些輕敵大意,因為從現在的情況來看,以六萬步兵撤成直線防禦烏孫人,很有可能被人突破之後分割包圍,到最後釀成大禍。
第七七四章都督身後隱高人
在哈爾克山與薩阿爾明山形成的峽谷朝南開口的位置,有一個小國,名為姑墨國。
姑墨國地處天山南麓,最適合人居的地方則在溫宿。溫宿地處南北交通要道,是絲綢之路上的著名商埠,有著悠久的歷史。溫宿地勢北高南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分為北部山區和南部平原兩大部分。境內有庫艾日克河、託什幹河、臺蘭河、木扎提河等多條河流,還有托木爾蘇、瓊臺蘭等多條冰川。“溫宿”在維吾爾語中還有“多水”的意思。
第242卷 第1929節:西域開年第一仗 (17)
平西王帳前大都督關雲長此次率軍西征烏孫,便將中軍大營紮在溫宿南部的平原之上,隔著一道天山山脈,距離他紮營之地三百多里外的北方,便是烏孫人的王都赤谷城。
從地勢上講,赤谷城處於高處。在這座城池不遠處有一條河流,一路蜿蜒向南穿越了天山山脈,從溫宿境內流淌而過之後,最終注入到了蔥嶺河中。
關羽將中軍大帳扎於此處,分明有幾分挑釁和蔑視烏孫人的用意在裡頭。他好像在無聲地對烏孫人說:我就這麼大搖大擺地將中軍大帳紮在下坡位置的平原上,而且全部都是步兵,有種你就來跟我決戰,沒種你就繼續貓在天山裡面跟老子捉迷藏!
時間已經到了四月中旬,氣溫變得越來越暖和,駐守在溫宿小平原上的兩萬平西軍將士們已經褪下了冬衣,穿上了輕便的單衣。他們在這一個多月裡面無所事事,整日躲在壕溝和營寨之內對著遠處的茫茫天山發呆,也不知大都督這次用的是什麼計謀來平烏孫。
雖然駐守這裡的平西軍只有兩萬人,很有可能要面對六萬從天山之中衝出來的康居和大宛士兵,但大家一點都不懼怕和擔憂。因為有大都督關雲長在這裡坐鎮,因為現在的平西軍已經換上了輕便靈巧的複合式鎧甲,配備了威力更加驚人的火器。只要烏孫人敢從山裡面露頭出來,將士們就有信心將他們全部留下,而不是被烏孫人衝散了陣營,四面潰敗。
這一日,關羽在帳內與幾人談論目前的形勢。
來到西域已經小半年的東吳才子陸遜,如今已是關羽帳中參軍,主要負責軍情收集和梳理,各類作戰命令的起草下達。陸遜首先向大家通報了最新的各軍動態,他說道:“根據暗影隊員傳回的訊息,前往交河城以北堵截西涼軍和三族聯軍的六萬烏孫騎兵,由烏孫國的左大將統率。情報顯示此人果敢勇猛,頗知用兵佈陣之道,與西涼軍交手並未吃多少虧。”
“原本位於我們正面的四萬烏孫騎兵,由右大將統率,前幾日已經與前來援助烏孫的康居和大宛聯軍完成了換防的任務,如今去向不明。我們原本估計烏孫人能從康居和大宛借來五至六萬援軍,如今卻是超出了預料,來了八萬之巨。這使得我們左中右三軍的防禦壓力忽然增加許多。”
關羽聽完陸遜的報告,臉上並沒有多少吃驚的表情,而是淡定地說道:“雖然防守赤谷城的正面敵軍人數增加了一倍,但康居和大宛人畢竟是客軍,不見得真心願意為烏孫人拼命,無非就是前來擺個嚇唬人的陣勢。他們若是真敢出來圍攻我們其中的一支部隊,便讓各軍直接用‘一窩蜂’和‘火烈鳥’兩種武器招呼,直接將他們嚇退即可。”
第242卷 第1930節:西域開年第一仗 (18)
先鋒將軍文丑有些擔憂地說道:“如今北出天山的西涼軍和焉耆車師聯軍受阻難行,而康居和大宛聯軍若只是與我們對峙,並不南下天山與我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