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頁)
作者:馬伯庸
¤╭⌒╮ ╭⌒╮歡迎光臨
╱◥██◣ ╭╭ ⌒
︱田︱田田| ╰……
╬╬╬╬╬╬╬╬╬╬╬╬╬╬╬版 權 歸 原 作 者
歷史縫隙中的細節
小時候最崇拜的就是三國英雄,歷數其中名將謀臣如數家珍。當時我深深地相信,“智”的最高境界是諸葛亮,“武”的最高境界是關雲長,“勇”的最高境界是趙子龍,“仁”的最高境界是劉玄德,再加一個大反派曹操,餘者碌碌,乏善可陳。
後來我發現,和我同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一部《三國演義》,成就了幾個經典角色,但同時也鎖死了我們在三國時代的視野。自《演義》以降,舉凡小說、評書、戲劇、丹青乃至後來的電視劇、電影,我們會發現,反反覆覆說的總是劉關張、曹劉孫、諸葛亮,講的總是他們官渡之戰、火燒赤壁、六出岐山的故事,彷彿整個三國時代除了這幾個人、這幾件事,就沒有其他值得說的東西了。
《紅樓夢》講的是一個家族的興衰;《水滸傳》講的是一個山賊團伙的傳奇;《西遊記》講的是師徒四人的遊記,都是微觀視角。三國跟它們卻不同,它描繪的是宏觀的整整一個大時代。在這個時代裡,既有大人物的風雲際會,也有小人物的喜怒哀樂;既有扭轉乾坤的宏大敘事,也有個人奮鬥的跌宕起伏。這些海量的細節填塞在大時代的骨骼之中,使之有血有肉,生動無比。
而我們關注的,往往是這個時代最宏觀的部分,以及那幾個時代的驕子。而其他更多的微觀細節,則被忽略掉了,淪為無足輕重的背景。
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
這也是這本短篇小說集的創作初衷。
三國並不是只有主角,還有許多配角和小人物。他們的故事同樣精彩,只不過被埋於歷史的夾縫中,不為人知罷了。我的任務,是透過文學藝術的手段,讓那些配角走向前臺,哪怕只是在短短几千字的篇幅裡,也要綻放出如同主角般絢爛的光彩。
這幾篇基於三國背景的小說並不是嚴謹的歷史考據,也並非是單純的文學創作。如果要把它強行賦予一個類別的話,它應該屬於一種對歷史的再想象。歷史呈現給我們的,永遠只是一些不完全的片段與表象,而在這些片段的背後和間隙究竟存在著什麼,卻擁有無限的可能性。
我的工作,是從一句微不足道的史料記載或一個小小的假設出發,把散碎的歷史片段連綴成完整的鏈條。推演出一個邏輯可信的故事,讓讀者意識到,在他們所熟知的英雄們奮鬥的同時,還有許多卑微的配角為了自己的理想或利益而掙扎著。這種“再想象”介於真實與想象之間,與其說是為了還原歷史背後的真相,毋寧說是以歷史片段為建築材料,來構築自己理想中的往事宮殿。
從一段史實出發,中間是最狂野的想象,但最終又可以落實到另外一段史實上,讓首尾彼此應和。這對於我來說,是一個無上的樂趣。
比如《官渡殺人事件》,它的核心是官渡之戰期間發生的謀刺曹操事件,這是一件真事,但在史書上的記載非常簡單:“時常從士徐他等謀為逆,以褚常侍左右,憚之不敢發。伺褚休下日,他等懷刀入。褚至下舍心動,即還侍。他等不知,入帳見褚,大驚愕。他色變,褚覺之,即擊殺他等。”這起足以改變歷史的刺殺事件,根本沒人知道,如果不是陳壽順手記下來,早已被人所淡忘。當我看到這段史料的時候,忍不住浮想聯翩,想象刺殺曹操的徐他,是怎樣一個人?他為什麼要刺殺曹操?刺殺的準備又是如何進行的,會不會有在水面下悄無聲息卻驚心動魄的激烈交鋒?
再比如《孔雀東南飛》,它是一首中國古典敘事長詩,歷來傳頌的人很多。但很少有人注意過,這首詩的序言裡說得明白,這個故事發生的時間是“漢末建安中”,簡簡單單五個字,就把這個悲劇的愛情故事與三國前期那波瀾壯闊的群雄爭霸聯絡到一起。那麼,兩者之間究竟會有怎樣的聯絡?焦仲卿和劉蘭芝的悲劇,是否還有背後的隱情?哪位三國名人和他們能有來往?這都是一個小說創作者所感興趣的細節。
還有著名的“馬謖失街亭”。演義裡說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史書裡卻給出截然不同的答案:馬謖是死在了監獄之中。那麼這個矛盾的背後,代表了諸葛亮的什麼心思?馬謖的結局到底是什麼?街亭是否有什麼不得了的真相被掩蓋住了?我很想替古人擔憂一下。
這些三國的配角們就在這樣一連串的刨根問底中逐漸活躍起來,在大時代的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