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它給人一個暗示:“郭循原本是打算刺殺後主,因為太難下手,所以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轉而刺殺後主的首席重臣費禕。”
只要蜀國相信那條記載是真實的,那姜維的嫌疑就可以澄清了——“我總沒動機殺我朝皇帝吧”,進一步推論的話,也許這個記載就是姜維或者他授意的某位朝官說出來的。
最後要提的是郭循的身份。以郭循在魏國的地位和名望,與姜維合作的可能性並不大。進入蜀國的“郭循”,也許只是姜維以一名死士做的替身罷了,而真正的郭循也許已經死於西平戰役之中。以姜維的地位,想要藏匿特定敵人屍體,以自己的親信代替,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綜合上述種種跡象不難發現,整個刺殺事件的形成可能是這樣:最初是姜維拿獲或者殺掉了魏中郎將郭循,並拿自己豢養的死士冒了郭循的名字,公開宣稱俘獲了“郭循”。接著郭循被押解到成都,在自己表示忠順和姜維在一旁的推動下取得蜀國信任,拜左將軍之位。然後在延熙十六年年初大會上,策劃已久的郭循殺了費禕,完成了他死士的使命。姜維為了澄清自己的嫌疑,在事後授意近侍官員對皇帝劉禪說郭循腦後有反骨,好幾次想刺殺皇帝都被左右攔下了,以此來防止別人懷疑到自己身上。
雖然缺乏最直接的證據證明姜維與這起刺殺事件有什麼牽連,歷史資料也只給出了殘缺不全的幾個點,但從動機、能力、條件和其一貫作風中仍舊可以推測得出姜維與費禕之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小說中就部分借用了這一種可能性。
【關於虜瘡】
虜瘡實際上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天花。葛洪《肘後備急方》中雲:“以建武中於南陽擊虜所得,乃呼為虜瘡。”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徵交趾(一說武陵蠻)之時,將士多被當地人傳染,班師回朝時,也就將這種傳染病帶回了中原,號稱“虜瘡”。
所以文中馬謖得此病,應屬可能。
【關於陳壽父子】
《晉書·陳壽傳》雲:“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陳壽的父親既然為馬謖的參軍,應該也參加了街亭之戰的,小說就據此而寫;不過陳父的名字於史無徵,書中所寫“陳松”是編造出來的。而《華陽國志·陳壽傳》載:“……(壽)兄子符,字長信,亦有文才。”提到他有個哥哥,但是名字也不詳,小說裡姑且將其稱為“陳德”。
按《晉書·陳壽傳》,陳壽卒於晉元康七年,據此回溯的話,那麼他應該是生於蜀漢建興十一年。小說中馬謖在南鄭見到陳松是建興六年,其兄陳德時年為五歲,比陳壽大十歲,年齡上設定尚屬合理。
【關於本文的最後說明】
嚴格來說,這並非是嚴謹的歷史小說,而是將不同歷史時間點的數種可能性連綴到一起的一種嘗試。這種可能性未必是史實,但確實有可能曾經發生過。或者這樣說,史實的事件是固定的,但是事件彼此之間的內在聯絡卻存在著諸多的可能。如果將正史視做A面的話,那麼隱藏其後的這些機率不一的“可能性聯絡”就屬於B面。
街亭的失敗是確定的,馬謖的逃亡是確定的,費禕的遇刺是確定的,這些都是屬於A面的正史。但是,在這些史實事件背後,有可能隱藏著聯絡:馬謖可能在街亭替王平背了黑鍋;費禕可能處心積慮陷害馬謖;姜維可能與馬謖合作刺殺了費禕……這個故事,其實就是對這種可能性的一次探討,所以我覺得稱這個小說為“可能的”歷史小說,更為恰當。
寫作的時候特意選擇了比較西式的文字風格,也算做是一種對三國的另類詮釋吧,請原諒我的惡趣味。
最後感謝葉公諱開、禽獸公諱大那顏兩位在寫作期間給予的史料、史學見解以及創作技巧的支援。事實上我的靈感和對三國史的心得,全賴他們兩位平日的教誨。如果說這篇小說有什麼成功之處的話,那全因我站在他們二人肩上的緣故——當然,這是A面的說法,從另一個歷史角度來說,我將他們二人踩在了腳下……
白帝城之夜
第一章劉禪密令
楊洪用兩根指頭從木質魚筒裡拈出一根竹籤,這片暗青色的竹籤頂端削成了尖銳的劍形,看上去陰沉肅殺如同真正的一把利劍。他略抬手肘,把它輕輕地拋了出去。
竹籤畫過一道弧線,跌落在鋪滿黃沙的地面上。不遠處的劊子手大喝一聲,雙手緊握寬刃大刀猛然下揮。鐵刃輕易切開血肉,砍斷頸骨,把整個頭顱從一具高大的身軀上斬下來。那個頭顱在地上打了幾個滾,滾到了楊洪的腳邊。死者的眼睛仍舊圓睜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