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部分(第1/4 頁)
便是他可以從其它地方調來更多的軍隊,也沒法在關中籌措到足夠的兵糧。
所以既然現在無法阻擋唐軍攻向京師,那麼他乾脆就裹挾了傻皇帝在唐軍攻至京師之前,逃離了京師,臨走之前將京城之中的所有值錢的東西都搜刮一空,帶著三萬兵將,護送著傻皇帝和皇帝的嬪妃,朝著中都洛陽逃去。
而且為了給唐軍添堵,豫王更是喪心病狂的臨走之時,在京城中放了一把大火,將皇宮乾脆一把火燒掉,把所有可以吃的東西都給帶走,丟給了唐軍一個巨大的爛攤子。
另外豫王還下令,駐守在關中各地的麾下兵將,也都撤離關中,但是要求他們在撤退的時候,把能帶走的東西都帶走,特別是糧食,如果帶不走的話,就直接就地燒燬,也不留給地方的百姓,省的唐軍有機會就糧於當地。
周成率軍抵達京城的時候,京城之中依舊是狼煙滾滾,城中的百姓哭嚎聲響徹了天際,派人進城查勘了情況之後,周成氣的跳腳大罵,咬牙切齒的發誓要活剝了豫王這個混蛋。
雖然西路軍攻取關中很容易,但是在攻下了關中和京師之後,卻得到了一個巨大的爛攤子,那些被派往關中接收地盤的官吏們一個個看罷了各自轄地的情況之後,是叫苦不迭,現如今的關中,和富庶的蜀地相比,簡直堪稱人間地獄一般。
原本人口十分密集的關中地區,很多州縣的人口比以前減少了一大半,甚至於有些縣的人口,比之以往減少了八成之多,無數的田地被撂荒,現在長滿了荒草,十里八村走一趟下來,有時候連一個青壯都見不到,年輕人要麼被拉去當兵了,要麼就被殺掉了,要麼乾脆逃走了,剩下的皆是一些老弱婦孺,實在是跑也沒地方跑,像野人一般到處東躲西藏,靠著挖野菜剝樹皮悽惶維持生命。
看得那些新到任的官吏們無不淚流滿面,捶胸頓足大呼他們來晚了,紛紛要求儘快運來糧食賑濟災民,恢復農耕。
對於這樣的情況,李霖其實早有準備,這些年關中一帶的情況,活動在關中一帶的密諜司細作不斷的稟報給他,所以在他令周成率領西路軍攻打關中的時候,其實就已經為西路軍在蜀地裡籌措了海量的糧食,分批運往利州儲備。
隨著西路軍一路攻入關中之後,後續的糧食也已經開始源源不斷的被徵發的民壯還有商賈運入了關中,這些糧食在出發之前,就已經分派完畢,雖然遠不足以賑濟所有饑民,可是畢竟還是可以救活不少人,以免大戰之後,關中倖存下來的人差不多會被餓死完。
其實這時代關中的氣候並不惡劣,也稱不上有多少天災,但是造成這樣情況,全都是人禍,諸王想要當皇帝的慾望,導致了他們窮兇極惡的強徵民夫從軍,為他們賣命,地方的政務徹底崩壞,一味的向百姓索取,最終導致了目前的慘狀。
現如今雖然西路軍攻佔了關中,可是卻要接手這個巨大的爛攤子,某種程度上來說,豫王的這個戰術是很有效的,確確實實給唐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唐軍完全無法就地徵集到糧食不說,還要想方設法的用他們的軍糧對當地的饑民進行賑濟,大大拖延了唐軍的行動。
可是另一方面,豫王這麼做卻也令他徹底失了人心,豫王逃走之後,關中百姓無不對豫王破口大罵,對他恨得是咬牙切齒,恨不得能食其肉寢其皮而後快。
加之唐軍進入關中之後,軍紀嚴明,不再當地強徵糧食就糧,也不強徵民壯出徭役,還不斷的對饑民進行賑濟,立即就獲得了關中人的好感,不少殘存的關中青壯,有的為了報恩,有的為了報仇,也有的為了吃飯,不少人找唐軍要求投軍。
但是對於這些投軍之人,周成也不敢擅自做主,只能進行安撫,畢竟關中要想盡快從戰禍之中恢復過來,第一件事就是恢復農耕,先搶種糧食為重,新來的地方文官不斷要求周成,不得從他們地方募兵,因為這些人乃是復耕的重要勞動力,一旦他們都當兵走了,那麼都剩下些老弱婦孺以及病殘之人,還何談復耕之說?
對此李霖也下了諭令,不支援在關中募兵,雖然各地依舊需要建更戍營,但是這些更戍營中的戍兵只能充作鄉勇團練,保護地方安寧,不得被徵入軍中使用,平時減少操練,主要精力放在對農田復耕上面。
為了解決饑荒問題,李霖早就諭令提前準備了大批蕎麥種子進行應急,這東西生長週期短,兩個多月就可以成熟,雖然產量不高,但是畢竟比其他糧食作物生長週期短得多,只要先產一季蕎麥,就可以大大減少饑荒,減輕蜀地朝關中輸糧的壓力。
另外搶種一批粟米,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