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第3/4 頁)
這些年來趁著大漢的內亂。年年都要跑到漢人的地盤上搶掠一番,不知道已經殺了多少漢人了,那管子城中的原本的漢人,就是讓這些烏桓人殺光的,說來大漢末年的情況也真是古怪,一方面,大漢帝國的餘威仍在,那些草原上的民族大多數還臣服在大漢的天威之下。聽從大漢帝國的調遣,但就是這些一面臣服在大漢天威下的民族,一面卻不斷的跑到大漢的境內搶掠,給大漢的百姓帶來了無盡的災難。
不得不說,有時候,大漢的政策實在是對那些草原上的人太寬容了。他們來搶掠時,搶到了沒話說,沒搶到時,只要獻上降表,立即就會有大量的財物送給他們,以安慰他們那顆貪婪的心,這樣的情況下,不搶,那簡直就是傻子了,以至於匈奴人的說的那句話成了草原人的座右銘:能夠以流血的方式得到的東西,絕不能以流汗的方式得到。
這是什麼邏輯,勤勞的漢人用自己的汗水辛苦的生產出來的財物,在草原人的眼中成了一群傻物加傻羊。想吃了拿刀宰就是,當然,劉民到沒有那些個救民於水火的偉大理想。他連自己到底是誰都沒有完全的弄清楚,自然也就無從產生那種為國為民的高尚情操,劉民只是本能覺的。自己是漢人。比較能相信的當然也是脅八,自己在這遼西一地立足。那麼烏桓的勢力就必須是自匹壯川付的。首先,無論如何也不能讓烏桓人的勢力太大,其次就是要儘量吞併和消化烏桓人的力量。要不然,這遼西一地就很難立足。
當然,對付烏桓人這種還沒有什麼自己的文明的民族,劉民覺得用武力去對付有些不合算,這倒並不是劉民變聰明瞭,而是對手實在是太蠢了,一個沒有自己文字傳承的民族,完全可以用文明把他們給擺平了,武力,更多的應該把他們當成一種威懾力量,因此刻民沒有放那些烏桓人離開管子城,而是開始了分化烏桓人的行動。
第一條政策就是招納烏桓人。凡是投靠於劉民的烏桓人,給馬兩匹。牛四頭,羊一百隻,地一百畝,之所以給地一百畝,劉民就是想讓烏桓人變成農耕民族,儘量的漢化他們,這個政策一出,到是吸引了一些烏桓人投靠過來,畢竟,大多數的烏桓人都是很窮的,這一筆財物。足以讓一部分的烏桓人動心。
第二條政策就是對於那些帶著部落來投靠的人,將給與他們大漢的官職,這個。時代,大漢帝國的官職對於草原上的人還是有一定的吸引力。有了一個大漢帝國的官職,就好象現代一些出國留洋的人有了外國文憑一樣,回去後是一件很風光的事情。另外根據大漢帝國一貫的政策。這受到了大漢封官的人,有著許多的好處,要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的草原部落爭先恐後向大漢表示出臣服的姿態來,要知道,有了香嘖嘖的肉,就是狼也會學著狗叫了。
劉民的第二條政策,最能吸引的就是那些烏桓人中的小部落,這些小部落沒有什麼自保的能力,他們必須得依靠著某個大勢力存活下來。象劉民現在名義上有一萬多戰士。相對於那些烏桓人來說,是一股很大的勢力了,若是論單個的烏桓人部落,沒有一個烏桓部落能有上萬戰士的,最大的部落也就只有六七千的戰士,而六七千戰士的烏桓人,其戰鬥力可以說已經是很強大了。畢竟烏桓人長的普遍身材魁梧,單兵能力比鮮卑人還強上一點兒,只是烏桓人的人數遠沒有鮮卑人來的多。人也不如鮮卑人來的聰明。
在圍困了管子城一個月後,烏桓人內部終於瓦解了,先是一些個體的烏桓人跑的來向劉民投靠,然後是一些部落跑的來向劉民投降,劉民也把自己的政策貫徹了下去,讓那些先投靠的烏桓人償到了甜頭,使得管子城中更多的烏桓人跑出來向劉民投靠,這些人不是傻子,有這樣的好處不要,反正他們本來只是想安全的離開,現在有這樣的好處,而且前面投靠的人已經證實了這種好處。後面的人豈能不投靠。
不過烏桓人是不傻,可劉民也不會傻到做這種盡給別人好處,自己實際上撈不到什麼好處的事情。在那些烏桓人大約有一半投靠過來後。劉民就再也不許剩下的的那些烏桓人投靠了,而是帶著人向管子城發動了進攻,理由是自己給與他烏桓人的期限已經到了,這些不投靠的人都是冥頑不靈的人,是大漢帝國的的敵人。
除了以個體形式投靠劉民的烏桓人之外,那些以部落形式投靠劉民的人,因為已經受了劉民所封的官職。按照劉民的理論,那就該聽他劉民的話了,所以,這些烏桓人成了劉民攻打管子城的主力,當然。劉民也不要他們白買力,第殺一個管子城中的烏桓人,賞羊五隻,至於劉民手中是不是有這麼多的羊,劉民是一點兒也不擔心的,因為沒有了,再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