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3/4 頁)
子雖然在戰場上連戰連捷,但畢竟國力有限,戰爭帶來的巨大消耗進一步加重了日 本國普通人民的負擔,自1894年底以來,東洋人不少地方都爆發了農民暴動,社會動盪不安。
而且東洋人首相伊藤博文亦很重視西方國家的態度,“他清楚西方列強的骨子裡並不歡迎東洋人的崛起,妒忌東洋人在清國分食西方人的利益”。
此外,伊藤明確反對軍部大本營的直搗北平紫禁城的“直隸平原作戰計劃”
,他認為如果這樣做,清政府將會失去合法政府作為勒索物件,從而招致各國干涉,而且在天寒地凍的渤海上進行運輸也很困難,他在1894年12月4日建議先攻取威海衛和臺灣,作為將來和談的籌碼,如果“待春暖時清廷猶躊躇而無向我請降之意”,則再進攻北京也不遲。
天皇採納了伊藤的建議,稍早前還按伊藤的意思召回了正在遼東戰場準備攻打山海關的山縣有朋。這表明到1894年末的倭寇政府不再單方面追求軍事勝利,而是企圖從對清和談中撈取更大的利益。
此時清朝方面求和的慾望則更加強烈。
當時旅順已失守,慈禧太后害怕東洋鬼子進犯京津,便不顧光緒皇帝等人的反對,先指使奕欣委託田貝秘密向日本疏通,後於1895年1月14日正式派戶部侍郎張蔭桓、湖南巡撫邵友濂為全權大臣。
並聘每國國務卿科士達為顧問,赴日求和。當時東洋鬼子正在猛攻威海衛,由於軍事上的勝利,東洋鬼子的侵略胃口非常大,氣焰極為囂張,它覺得使清政府無條件投降的機會還未到來,因此藉口“全權不足”,在廣島將清政府的這兩位求和代表侮辱一番,驅逐回國。同時,東洋鬼子首相伊藤博文於1895年2月2日在驅逐張、邵二人時,透過清廷代表團中的伍廷芳向清政府提出了和談的要求,並指名要恭親王或李鴻章充當全權代表。1895年2月17日,即東洋鬼子攻陷劉公島、北洋水師全軍覆滅的當天,東洋人又透過每國人向清政府提出,必須以割地、賠款為 “議和”條件,否則就無需派代表前往日。
之前清政府已求和三次,其中兩次派使被拒,這時清政府十分害怕戰爭繼續下去,為了求得停戰,決心不惜任何代價。慈禧太后在得知日,的要求後立刻召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入京,任命他為全權代表赴日議和。李鴻章入京以後,慈禧太后又稱病不出,讓光緒皇帝負責接見。
在1895年2月22日的朝會中,光緒帝讓李鴻章與眾臣議論媾和之事,李鴻章堅決反對割地,翁同龢主張倘若可以迴避割地,即便鉅額戰費賠償,也可以忍辱負重。大臣孫毓汶、徐用儀認為當前形勢急迫,若迴避日,割地條件,和平交涉將無法繼續。文廷式還主張效仿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遷都最終戰勝拿破崙的故事,要求遷都再戰,但很快被否決。李鴻章聲稱:“割地則不行,議不成則歸耳!”其後李鴻章又拜會各國公使,乞求干涉,但均無結果。李鴻章見割地已成定局,便於3月2日就割地一事上奏皇帝,要求“面諭訓誨”,非要從光緒帝口中得到明確的割地的授權不可。光緒帝無奈,只好表示可以授予李鴻章“以商讓土地之權”。於是在1895年3月13日,李鴻章以頭等全權大臣的名義,帶著每,前任國務卿科士達為顧問,率100多名隨員前往東洋人馬關(今下關),與東洋人首相伊藤博文、外務大臣陸奧宗光進行談判。1895年3月19日,李鴻章抵達東洋人馬關,住在接引寺(古代為朝鮮通訊使的住所)。3月20日雙方在春帆樓(下關有名的東洋人料理旅館,以烹調河豚聞名)會見,正式開啟了和談。
中方參加談判的有:頭等全權大臣李鴻章、參議官李經芳(李鴻章養子)、參贊官羅豐祿、參贊官伍廷芳、參贊官馬建忠、參贊官盧永銘、參贊官羅庚齡為翻譯官。
日方參加談判的有:全權辦理大臣伊藤博文、全權辦理大臣陸奧宗光、內閣書記官長伊東巳代治、外務書記官井上勝之助、外務大臣秘書官中田敬義、外務省翻譯官陸奧廣吉、外務省翻譯官楢原陳政。
從1895年3月21日到24日清政府與日,雙方進行了前三輪談判。當時北洋水師雖全軍覆滅,但是遼東戰場爭戰方酣,而且日 軍在談判前的3月16日成立了所謂“徵清大都督府”,以參謀總長小松彰仁親王為大都督,準備進駐旅順,直搗北平。
指揮“直隸平原作戰”。
所以李鴻章要求議和之前先行停戰,日方提出包括佔領天津等地在內的四項苛刻條件,迫使李鴻章暫時撤回停戰要求。李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