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部分(第3/4 頁)
家裡一塊地都沒有,租地耕種的人也就罷了,只要家裡有幾塊地的,得到這個訊息以後,基本上心裡都不踏實。
發生天災以後,朝廷無所作為這樣的事情非常常見,河南郡被水災毀了家園的百姓,在決堤之前退出來的人大多身邊都帶著一點糧食財物,勉強也能度日,就等著水退了好回去種地了,現在遇上這樣的事情,自然有些接受不了。
不過,這些百姓雖然接受不了,卻也不敢反抗,他們逆來順受慣了,就算心裡沒底,卻也不敢做什麼,頂多也就只是私底下抱怨幾句罷了。
他們只是私下抱怨,有些人卻不單單如此了……河南郡郡守趙溫嵐不打算插手杜海和工部的人救災的事情,但本地的一些大戶卻非常不滿。
濁河決堤以後,他們都已經打算出售陳糧,上漲糧價,購買被淹百姓的土地,再買些丫頭了,現在可好,那施州知州竟然讓人從江南買來了糧食,一分錢不讓他們賺不說,還讓那些吃不飽飯的百姓去開挖河道……
這知州,莫不是打著興修水利討好皇帝,然後讓這些百姓都累死,最後侵佔大筆良田的主意?
連災民本身都對挖溝渠吃糧食的事情不放心感到不滿,別人自然更會多想一想。
在這些災民裡,並不是所有人都是窮苦百姓出生,其中還有一些地主,甚至還有一個秀才。
這個秀才名叫李儒生,父親正是當地地主,頗有名望。之前濁河決堤之前,杜海和工部的人帶著衙役前來,讓百姓離開,大部分的百姓因為畏懼衙役,就乖乖地聽話跟著走了,李儒生的父親卻不願意離開,反而覺得杜海等人是在騙人。
要知道,濁河雖然常常決堤,但他們這裡,卻已經幾十年沒有決堤過了,而且這些工部的人之前不就找了很多人加固堤壩嗎?既然加固過了,又怎麼可能還決堤?
李家人堅持不走,杜海也不能真跟他們耗著,就轉而開始遊說其他百姓,結果,就在他們帶著浩浩蕩蕩的百姓遠離濁河的時候,濁河決堤了。
不肯走的百姓不止李家人,他們本來好好地在家裡待著,誰願意冒雨離開?要不是杜海拿著衙役壓人,恐怕沒一個人會願意走。
可是,決堤真的發生了。那些沒走的人,離堤壩近的多半家破人亡,離堤壩遠些的,人是保下來,受傷卻在所難免,家裡的財物糧食更是保不下來了……
李儒生就是其中之一。
李家家大業大,離濁河又有些近,所以大水一來,就把他家的房子沖毀了,而他的爹孃,更是被壓死在了屋子裡,也是他運氣好,正在外頭涼亭裡賞雨景,被水一充以後又抱住了旁邊的樹,這才終於活了命。
可就算活了命,李儒生還是不甘心的,當時杜海還有工部的人都已經知道濁河要決堤了,勸他們的時候竟然還說“可能決堤”,而他爹說了不肯走以後,這些人竟然就立刻不勸了!
他們安的是什麼心思?
李儒生本來雖然不滿,但也沒膽子做什麼,最多就是背後腹誹幾句罷了,可現在災民裡頭有很多人同樣不滿起來,情況就不一樣了……
水災的災民,被杜海和工部轉移走的,其實也就一半罷了,另外一半,要麼是當初不肯轉移的,要麼是杜海等人沒能顧及的,除此之外,其實還有很多沒被毀了房子只是被淹了地的災民,這些人裡頭,已經有很多人陸陸續續回到自己的家鄉去了——朝廷的賑濟,其實很多人根本就沒指望。
那些被杜海勸走,保全了家產的百姓也就罷了,他們感激杜海,雖然對於上面要求他們不分男女老少一起去挖掘溝渠這點感到不滿,卻也頂多私下裡抱怨幾句,但是那些沒有受了杜海的恩惠的人就不一樣了。
起初只是百姓們一起聚在一起說說,漸漸地,就有一些本來家裡有著不少土地,甚至家裡還藏著一些銀子的百姓聚到了一起。
他們手裡還有銀子,有些人農忙的時候還會僱幾個長工,這樣的人,用得著辛辛苦苦去幹活換口飯吃嗎?
而且,上面竟然還說了不分男女一起去幹活……雖然在鄉下女人一樣幹活,但那是在村子裡!現在一群人聚在一起,女人還一樣去幹活,出了事怎麼辦?他們有些人還有錢養妾室,就更捨不得自己的女人孩子去幹活了。
聚在一起的人,除了這些原本家境較好的,還有一些地痞流氓之類,這些人聚到一起,最後就找了讀過書的李儒生做首領,打算跟杜海要個說法。
災民裡有人抱怨,杜海起初並不知道,因為他忙著檢視水災情況,重新勘測地形,並讓人設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