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3/4 頁)
麼恬淡溫馨,的確是一個適合養老的好地方!
趙教授的老伴兒姓王,退休以前是個高中教師,老人家也是一個閒不住的人,才在這裡呆了一個星期就想找個活幹。她恰好聽到村子裡缺老師,於是就走馬上任到劉家溝小學當老師,而且還說好了不要工資。這下張倩的工作量也減輕了幾分,日子過得悠閒多了。
村民們對她這種行為自然非常感激,陸陸續續的送了很多東西到劉軍浩那裡。等趙教授蓋房子的時候,很多人不用招呼都自己跑過來幫忙。
給自己村裡的人蓋房子一般都是不要錢,這是劉家溝的傳統,因為這種幫忙都是相互的,自己家遲早也有要蓋房子的一天。趙教授雖然是外來戶,但是村民們也拿他當自己村的人看待,都說好了不要工錢,只要管飯就行。
趙教授的房址就選在劉軍浩的隔壁,反正這一片是荒草地,想怎麼蓋都行。破土動工的時候,劉軍浩也扛了一把鐵鍬上去幫忙。
蓋房子就要先挖地基,一眾人用石灰在地上畫出地基的輪廓後就下鐵鍁開挖,剛開始劉老三還笑話劉軍浩沒過幹活,挖地基肯定不行,非要和他比賽呢。在一幫人的鼓動下,劉軍浩也將上衣一脫,光著膀子和他比了起來。
劉軍浩揮動鐵鍬起來就像小型挖掘機,“呼哧呼哧”叫,不到一個小時,一條深深的壕溝就被挖了出來,而劉老三那邊才剛開了個頭呢。
來幫忙的人都看的傻了眼,直說這小子平時看起來不咋地,沒有想到幹起活來竟然是個牛疙瘩。牛疙瘩是這裡對牛犢子的另外一種稱呼,沒有上牛鼻圈之前衝勁兒特別大,發起飆來一般人三四個都攔不住。
劉老三看了也只得認輸,他雖然也在拼命的挖,但是現在還沒有人家的一半呢。
趙教授作為主人,當然一直在這裡招呼著,不住的端茶倒水,給大家散煙。
中午一眾人就在劉軍浩的院子裡吃飯,他們剛洗過手到屋裡坐下,王老師和張倩就端了兩大盆子菜進了屋子。
最初的時候王老師還想用盤子呢,卻被趙教授勸阻了,他知道這裡的人都不講究樣子,只要能吃飽就行。入鄉隨俗,用盆子裝反而顯得實在。
於是王老師上午就早早的和張倩一起到集市上買了二十多斤大肉和其他一些熟食回來做飯,蔬菜倒不用愁,劉軍浩院子裡多的是。
香噴噴的大肉,一咬一口油,非常下飯,大家累了半天也不推辭,就著白騰騰的機制饃開吃起來。
正文 第五十五章 冬天的菜
由於人多,再加上地基挖的並不是很深,因此他們只用了一天時間就將壕溝挖好,然後就是劉廣聚出面聯絡大王莊的採石場送了幾大車毛石過來。
大青山周圍石料豐富再加上以前山外的水泥很難運進來,因此打地基的時候一般都用的是毛石。這毛石雖然看起來粗獷,但是特別結實,如果地基打好了,房子幾十年不倒也是常有的事。就拿劉軍浩住的幾間倉庫來說吧,已經有二三十年的歷史了,可是到現在卻連個裂縫都沒有。
趙教授原本想用水泥做地基的,但是聽到了夏天水泥潮氣太大後,就改用了毛石。
這次弄來的毛石都是大塊頭,比較方正,做地基剛剛好。當然打地基的時候還舉行了一個儀式,以求房屋結實,生活平平安安。
地基打好之後就開始砌牆面,這些紅磚都是從鎮外拉進來的,價格比較貴,但是砌起來美觀,而且也比鎮裡邊燒的青磚結實得多。
村裡的泥瓦匠雖然不上檔次,但是壘個牆還是能勝任的,只用了兩天的時間就把牆砌好,然後趙教授又委託劉廣聚到鎮上買了幾根好木料,將梁一上,就開始扇瓦。
當然上樑在農村可是一件大事兒,要看個好日子,一般選在農曆的三,六或九,這是公認的好日子。
趙教授雖然不相信,但是入鄉隨俗,在劉軍浩的指點下早就準備好了一切。這東西其實也算不上迷信,只是圖個喜慶,到了那天張倩還特意早早的拿著手機等著,準備將整個過程拍攝下來。
上樑的時間要選在中午的12點以前,這也是規矩。
在一陣噼裡啪啦的鞭炮聲中,掌班的用個大籮筐裝些硬幣毛票花生核桃等等站在大梁上朝下撒扔,一邊撒一邊口中還不住叫著“東一撒,西一撒,房前屋後跑騾又跑馬,”“東一攉,西一攉,孩子老婆一小窩……”
到這個時候也是小孩子最高興的時候,不停地在房子周圍撿硬幣、花生、核桃。而趙教授這個時候則忙著給來幫忙的人發紅包,湊熱鬧的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