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落網(第2/2 頁)
這次電影預計拍攝週期大概100天,從置景到現場拍攝有一千人多人。
其中跟場拍攝有二三百位工作人員。因為電影拍攝為了追求時間,通常由陳曉、陸雲帶著副導演組和總攝影師一起去執行現場拍攝。
這部電影涉及到大量電腦特效,動作特效相比而言小很多,演員無實物的做些動作就可以。
陳曉年前主抓的重點是動作和特效之間如何相互配合。
在拍攝前,陳曉知道每場戲拍攝難點,他經常跟著團隊做動作故事板和電腦動態預覽。以求減少拍攝難度。
陳曉主導,幾人跟特效組達成共識,主攝影師在跟燈光師做出每個場景的布光方案。
同時間的陳曉又跟主攝影師兩人思考著劇組各部門之間的配合,磨合製作部、攝影部、美術、置景、軍工組和場務組。
電影最終呈現的畫面與這些部門的工作都息息相關,而攝影和燈光只是其中一部分。
陳曉這次用的攝像頭是所尼定製的攝像機,跟《阿凡達》一個樣子。現在他入股的RED公司現在正在研發新的攝像機。RED公司最新款無法達旦他的技術要求。
之前陳曉一直用2D拍攝手法,而2D拍攝就是是單一的平面,攝像的時候觀眾和它之間會保持一定的距離。
電影中部分鏡頭畫面的縱深感都是透過打光讓一個二維的平面產生立體效果。
陳曉3D實戰經驗實在稀少,後期雖然用2D畫面可模擬出3D畫面,但這只是完成了假立體的效果,這有點取巧。效果還得花費時間跟資金製作。
實際上還有一種方法,就是花費大量金錢用2D轉3D格式。錢花的越多,產生的3D效果越棒。
但是劇組的預算有限,陳曉直接會用最節約時間跟成本的方案。
而且實拍的3D跟2D拍攝使用的鏡頭也不同,實拍3D只有16、24、32與50mm這四種鏡頭,鏡頭焦段超過24mm。
2D拍攝是使用長焦拍攝的背景經常產生嚴重虛化,從而生成的立體感虛假。對於大部分實拍3D中來說,儘量少讓觀眾看到這樣虛化的背景。
實拍3D是將兩臺攝影機以一定的間距組合在一起,同時拍攝出兩個不同角度的畫面,從而呈現出鏡頭的空間感和立體感。
陳曉為了讓3D顯示的效果突出。實景的置景中,他開始利用空間的一些橫樑、柱子。
以打造凸出來的立體效果。而攝影師則要考慮拍攝的空間。
透過攝影機的運動,讓觀眾看到場面中的每一個層次,用演員的位置分佈讓人物與物體產生距離和空間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