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約定與靈感(第2/2 頁)
就好了。收視率、流量、偶像,還有年輕化的觀眾,對啊。不如讓他們直接參與進來嚒!這不就是現成的潛在收視率嗎?”
孫波越想越感覺這事情有很大的成功機率,做事執著的他連忙拿起隨身筆記記錄起來這次靈光一現的靈感!
靈感跟執著的念頭有的時候挺讓人驚奇的。
拿攝像機做個例子。
1872年的一天,在米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酒店裡,利蘭·斯坦福與科恩激烈的爭執著馬奔跑時蹄子是否都著地?
斯坦福認為奔跑的馬在躍起的瞬間四蹄是騰空的;科恩卻認為:馬跑時始終有一蹄著地。
爭執的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於是就請來了攝影師愛德華.麥布里奇來作實驗。
麥布里奇把24架照相機的快門連上24根線,在極短的時間裡,使照相機依次拍下24張照片,然後依次觀察照片以便觀察馬兒是怎麼樣躍進的,又是怎麼樣著地的。
經過長時間的摸索,他們終於拍出了一套寶貴的“馬跑小道“的珍貴資料,同時也證實了科恩的預言是正確的。
當1882年,麥布里奇帶上自己拍攝的連續照片。
他們的成果讓學者馬萊受到了極大的鼓舞,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他運用左輪手槍的原理,創造出一種輕便的“攝影槍“。
這是第一架攝影機,這個攝像機在一秒鐘內可以獲取若干底片,解決了連續攝影的問題,
同年,朱爾·馬雷發明了另一種新式攝影機,用它可以拍攝飛鳥的連貫動作。
馬雷於1888年又發明了一種新的攝影機,他用繞在軸上的感光紙攝影機帶代替了固定感光碟,當感光紙帶透過鏡頭的聚焦處時,兩個抓色機構固定住感光紙帶使其曝光。
後來,馬雷又用感光膠片代替感光紙帶。馬雷又不斷改進,最終可以實現在9厘米寬的膠片上以每秒60張的頻率拍攝。
1889年的時候,愛迪生髮明瞭一種攝影機。
這種攝影機用一個尖形齒牙輪來帶動19毫米寬的未打孔膠帶,在棘輪的控制下,帶動膠帶間歇式移動,同時打孔。
攝影機由電機驅動,遮光器軸與一臺留聲機連動,攝影機運轉時留聲機便將聲音記錄下來。
然後他又發明了一種活動攝影機。攝影機中有一個十字輪機構控制膠片做間歇運動,另有一個齒輪帶動膠片向前移動。攝影機使用帶片孔的35毫米膠片。
1891年,愛迪生獲得了這種活動攝影機的專利。
後來,世間就常以愛迪生為發明攝像機的第一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