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部分(第3/4 頁)
十分肖似的小娘子為義女,冊封為安定公主。
這兩件還算小事,之後發生的事讓長安上下官民都目瞪口呆。
就在長安上下因為太子忽然逝去而悲痛萬分的時候,李小九陛下忽然降旨,扣留了所有入京奔喪的藩王。
不但如此,長安城的幾路禁軍的統領也被天后一紙敕令給抹成了白板。
朝中各位相公都被不同程度地貶謫了。
除了首相李績是主動要求‘退休’的外,李義府、魏叔玉、長孫詮、薛元超和許圉師等人都被貶出了長安,政事堂居然只剩下許敬宗一個相公。
六部尚書侍郎也被大換血,不論他們曾經是哪個相公的親信,還是二聖的直接心腹,沒有一個不被撤換的……
替換的官員幾乎都是新人——不是說他們的年紀輕,而是根本就沒在中樞幹過的生面孔,論起官職來,這些人最多就是一州一府的一把手而已,之前連六部侍郎都沒當過!
這要怎麼理事啊?
天皇陛下這難道不是抽了嗎?!
可是,沒有人敢發出半聲異議。
君不見,連政事堂的相公們都不敢說半個字,乖乖的去外地道刺史了嗎?
乃們這些四五六品的小官吏,有什麼資格跳出來訴說委屈?
再說,現在整個長安城的兵馬都在天后手上呢,天皇陛下要是朕那啥了,天后不會殺手不管的!
於是,困擾了吳詡和李小九多年的官場大換血行動就這樣順利的完成了。
當然,貶謫李三郎他們這些相公這一舉動只是權宜之計,等風頭過了,自然要把他們召回來的。
至於倒黴的許敬宗,他只是被吳詡給捉弄了而已。
誰讓他總想往上蹦躂呢,這次就讓他當一次猴大王,過一把當首相的癮好了~~~~
大換血行動一直搞到了顯慶七年年末。
新任西臺侍郎上官儀上書二聖,認為應該早定東宮,以安天下。同時這位年輕的上官郎君還暗示,總把各地藩王扣在京城,是要出亂子的啊!
“把他們放回去,才會出亂子呢!”吳詡看了這上官儀的則子,不由嘿然冷笑。
一旁的李小九也在仔細看則子,他手上拿的這本則子也是一位新秀所呈,不過這一位看問題顯然比上官儀深刻多了。
此人姓張,名文瓘,是新任的東臺侍郎,之前一直在遼東半島任職,這次被李小九陛下直接調過來任了東臺侍郎,說是空降也不為過。
張侍郎也提到了要儘快選東宮的想法,但在藩王問題上,這位才俊卻表示出贊同扣留藩王的舉動,還提出以後的藩王冊封最好是都給爵不給地,以避免自漢以來的藩王割據之禍……
這思想可夠先進的啊!
李小九陛下不由暗暗稱奇。
吳詡看他這樣,也撈過這張侍郎的摺子來看。
然後她也驚訝了。
張文瓘這一建議頗像是清朝入關後的政治制度,所有八旗貴族都不得出京城,所有王侯都只有爵位和俸祿,卻沒有封地……
這主意好是好,可真要提出了,那她跟李小九可真是要把朝堂上下都給得罪完了!
李唐宗室的那些老王爺們還不把他們倆個生吞了啊!
李小九的想法顯然也跟吳詡差不多,他初看張文瓘的主意,也是眼前一亮,可仔細一想,李治還是搖搖頭。
把所有宗親王族都關在京城,看起來是好控制了,可誰知他們會不會趁機勾搭京中禁軍,來個反圍剿呢?!
當初他爹的‘玄武門之變’可是血淋淋的教訓啊!
所以,扣押諸藩王只能是暫時的,等過完春節,還是得放他們回去。
而在此之前,倒確實該考慮一下新太子的問題。
大郎離開後,二郎就是最年長的嫡子了,立為東宮應該是毫無爭議的。
但是,李小九總有一種不踏實的感覺。
而他對吳詡說了這種感覺之後,吳詡竟然也道:“二郎這孩子我也有些看不透,讓他當太子,大義名分上是沒問題,我就是有些不踏實……”這貨怎麼看都好像對太子之位沒啥興趣的樣子啊!
“那就……再看看吧……”其實李治之所以猶豫不定,還因為大郎離開時,明崇儼對他們所說的一席話。
他說他家大郎有帝王之相卻無帝王之分,而二郎既無帝王之相也無帝王之分,若是強求,將會遭遇不測。倒是三郎、四郎有帝王氣象的,可用心培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