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頁)
論 語 別 裁(上 冊)
南懷瑾 著
2
前 言1
前 言
回首十五年的歲月,不算太多,但也不少。 可是我對於時間,生性善忘,悠悠忽忽,真不知老之將至,現在為了出版這本《論語》講錄,翻檢以前的記錄,才發覺在這短短的十五年曆程中,已經講過三四次《論語》。起初,完全是興之所至,由於個人對讀書的見解而發,並沒有一點基於衛道的用心,更沒有標新立異的用意。 講過以後,看到同學的筆記,不覺灑然一笑,如憶夢中囈語。“言亡慮絕,事過無痕。”想來蠻好玩的。第一次講《論語》,是1962年秋天的事,當時的記載,只有開始的六篇,後來出版,初名《孔學新語——〈論語〉精義今訓》,由楊管北居士題簽。有一次曾經在有關單位講了半部《論語》,沒有整理記錄。 再到1974年4月開始,又應邀固定每週三下午講兩小時,經過近一年時間,才將全部《論語》講完。 而且最可感的是蔡策先生的全部筆錄。 他不但記錄得忠實,同時還替我詳細地補充了資料,例如傳統家譜的格式,另外還有對傳統祭禮的儀範,可惜他事情太忙,未能全部補充。 蔡君在這段時間,正擔任《中央日報》秘書的職務。 一個從事筆政工作的人,精神腦力的勞碌,非局外人可以想象,而他卻毫無所求地費了十倍聽講的時間,完成這部
3
2前 言
記錄,其情可感,其心可佩。此外,這本講錄,曾經承唐樹祥社長的厚愛。 在《青年戰士報》慈湖版全部發表(自1975年4月1日開始到1976年3月16日止)
;同時《人文世界》刊登大部分。 又蒙李平山先生見愛,資助排印成書。 不過,這部《論語》的講述,只是因時因地的一些知見,並無學術價值。 況且“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更談不到文化上的分量。 今古學術知見,大概都是時代刺激的反映,社會病態的悲鳴。 誰能振衰補敝,改變歷史時代而使其安和康樂?端賴實際從事工作者的努力。 我輩書生知見,遊戲文章,實在無補時艱,且當解悶消愁的戲論視之可也。至於孔子學說與《論語》本書的價值,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對它的原文字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終具有不可毀的不朽價值,後起之秀,如篤學之,慎思之,明辨之,融會有得而見之於行事之間,必可得到自證。 現在正當此書付印,特錄宋儒陳同甫先生的精闢見解,以供讀者借鏡。如其告宋孝宗之說:“今之儒者,自以為正心誠意之學者,皆風痺不知痛癢之人也。 舉一世安於君父之仇,而方低頭供手以談性命,不知何者謂之性命。”而於《論語》,則說:“《論語》一書,無非下學之事也。學者求其上達之說而不得,則取其言之若微妙者玩索之,意生見長,又從而為之辭:曰此精也,彼特其粗耳。此所以終身讀之,卒墮於榛莽之中,而猶自謂其有得也。 夫道之在天下,無本末,無內外。 聖人之言,烏有舉其一而遺其一者乎!舉其一而遺其一,是聖人猶與道為二也。 然則《論語》之書,若之何而讀之,曰:用明
4
前 言3
於心,汲汲於下學,而求其心之所同然者,功深力到,則他日之上達,無非今日之下學也。 於是而讀《論語》之書,必知通體而好之矣。“
本書定名為“別裁”
,也正為這次的所有講解,都自別裁於正宗儒者經學之外,只是個人一得所見,不入學術預流,未足以論下學上達之事也。
歲次丙辰(一九七六)年三月 南懷瑾記於臺北
5
目 錄1
上 冊 目 錄
學而第一1
三言四語1
語文的變與不變2
四書五經的假面目4
被忽視的道家5
三家店賣的是什麼7
冤枉的一打8
再論《論語》9
學而有何樂10真人和假人12寂寞的享受13誰來了解你15愛與罪16孝道是這樣一個東西18禿頭的十字架18誰能忘情21花言巧語22
6
2論 語 別 裁
三面鏡子23可愛的小學生27呂端大事不糊塗30飲食男女31沒有朋友的上帝35種瓜者38孔子的素描40五字串通五經42善知識與惡知識45老鼠生兒的孝道47無所適從的禮俗48上帝的外婆是誰51《三國演義》的幕後功勞54多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