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頁)
什麼叫“三世”呢?過去、現在、未來,就叫“三世”。幾千萬年前是過去,前一秒鐘也是過去的;現在就是現在;未來,此後的一秒鐘是未來,以後的千百萬年也是未來。 這就叫“三世”——是佛學的名稱;儒學則稱之為“十世”。這裡《論語》上的十世,等於說千秋以後
139
621論 語 別 裁
將來的世代。子張問孔子是不是可以先知,預言將來怎麼演變,孔子在這裡講到夏、商、週三世,只是引用過去以代表將來。 子張問孔子將來時代的演變知不知道?孔子說知道。 怎麼會知道呢?孔子說殷商的文化是哪裡來的,是由夏朝的文化演變而來。 不過由於時代的變遷,夏朝原有的文化,有的減損了,有的增益了。 但增益也好,減損也好,總由前面的歷史蹟象而來,必須要變才變。 殷商以後是周朝,所以周朝文化,又是從殷商漸變而來的。 我們現在說傳統文化,所謂傳統,就是這樣在一個系統中漸變傳下來的,並不是頑固得一定永遠保留原來的樣子,才叫傳統。 所以周朝就因為殷禮——殷商的文化,演變成周朝的文化。 那麼從周朝的文化,也可以看到前朝,殷商文化的對與不對,而有所改變。“其或繼周者”
,孔子是東周時代的人,這意思就是說,周代的文化也是要變的,而將來的歷史演變,不必說下一代會變成什麼樣子,就是千百萬年以後會變成什麼樣子,也可以知道。 孔子並不是有宗教性的神通,也不是先知,換句話說,是他要人憑藉智慧,多讀歷史,就知道過去。 既然用上述的法則,循歷史的軌跡就可以知道過去,用同一法則,也就能知道未來。 以前提到過,溫故而知新,也是這個道理。 歷史的演變,不會突然的,都是漸變而來的。 所以將來的歷史,未來的時代,明天怎麼樣?幾乎很清楚的可以瞭解。下一段把為政的道理講完了,每篇都有一個結論,但是本篇的這個結論,非常有意思。
140
為 政 第 二721
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為什麼把這兩句話做為《為政》篇的結論?而且為什麼提到鬼呢?中國文化講孝道,敬祖宗,就要拜鬼了。 所以鬼在這裡,不是一般人講的魔鬼,而是祖宗的靈魂。要拜鬼,要拜自己的鬼,還是拜別人的鬼呢?這句話的意思很妙,很幽默,也很深遠,拜人家的祖宗就是拍馬屁(諂媚)
,不知從何說起才對。因為夏朝的文化尚忠,殷朝的文化尚質。但是殷也尚鬼,那時社會的風氣,每個人都誠懇老實,迷信的成分也多;周則尚文,才注重人文文化。 孔子所崇拜的是人文文化,這是上古歷史文化演變有名的轉捩點,所以孔子在這裡提到鬼以後,第二句就說:“見義不為,無勇也。”看到應該做的事情,不敢去做,沒有勇氣。 沒有智、仁、勇就無法從政,換句話說,也不應該從政。歷史上有許多人是見義不為,對許多事情,明明知道應該做,多半推說沒有辦法而不敢做。 我們作人也是這樣,“看得破,忍不過。 想得到,做不來。”譬如抽香菸,明明知道這個嗜好的一切害處,是不應該抽,這是“看得破”
,但口袋裡總是放一包香菸——“忍不過”。對於許多事,理論上認為都對,做起來就認為體力不行了,這就是“想得到,做不來。”
對個人的前途這樣,對天下事也是這樣。這是一個重要問題,
141
821論 語 別 裁
所以為政就是一種犧牲,要智、仁、勇齊備,看到該做的就去做,打算把這條命都付出去了。 盡忠義,要見義勇為。 所以把這句話加在《為政》篇的最後,這是為政的基本精神——要有見義而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飢己飢的胸懷。
142
八 佾 第 三921
八佾第三
禮 樂 衣 冠
首先,我們對本篇篇名作個簡單的解釋:八佾——“佾”與“儀”同音,如今在孔廟中拿羽毛,在祭孔典禮中所舞蹈的叫八佾之舞。 用現代的名稱,可說它是“文化舞”
,代表古代文化的一種舞蹈。 當時中央政府是周天子,天子舉行國家大典,代表國家的精神,用作餘興的舞蹈,典禮開始的禮樂。 八佾是八個人一排,共有八排;諸侯之邦,六人一排叫六佾。 諸侯之下的大夫——大臣之家,用四人一排,共四排,叫四佾。 這是固定的形式,周朝的禮樂、衣冠、文物等,都有周詳規定。那麼,孔子為什麼在這一篇裡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