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2/4 頁)
戲中皮黃的黃,就是指湖北黃陂、黃岡一帶而言,如“大王”這個名詞,在京戲裡念成“代王”的音,廣東話的“大佬”也念成“代佬”
,這就是古音。 所以現在要研究中國的文學、文化,都必須懂得廣東話,乃至福建話(包括臺灣話)。因為廣東話、福建話有七個音,尤其閩南話到了八音,它的鼻音非常多,有些是國語沒有的音。為什麼我們說廣東人的吃狗肉,也是來自上古的文化?
我國自古以狗作祭品。 自三代以來,差不多到商周時代,祭品中才取消狗,改用牛、豬、羊等作祭祀的犧牲。 老子《道德經》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話——一般人批評老子這句話為陰險、刻薄,看事情太透徹。 因為他們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無所謂仁不仁,生了萬物,又把萬物當芻狗來玩弄。 這是對老子思想的誤解,或者故意曲解來作幽默用的。 老子“芻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 狗在古代本來是作祭祀用的犧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禮中,如現在的冷豬頭、牛、羊等。 後來由於社會風氣的演變,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隻狗形來代替。相當於後世在拜拜的時候,用面做的豬頭來代替真的豬頭一樣。 芻狗做好以後,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後,就把它丟到垃圾堆裡去了。儒家常說天地有仁心,滋生了萬物;老了則說天地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 天地生了萬物,並沒有想取回什麼報酬。 人幫助了人,都往往附帶了條件,希望有所回報。 於是
262
公冶長第五942
老子說人要效法天地。 天地生了萬物,他沒有居功;天地給萬物以生命,他沒有自認為榮耀;天地做了好事,使萬物生生不息。 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沒有條件。 所以真正要成為聖人,就要效法天地的這種精神,養成這樣的胸襟。 所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並沒有對人特別好,對其他的萬物特別差。 人之所以對萬物差,是因為人的主觀,人的自私的觀念;這是老子的本意。總之,這是說明上古把狗肉看得很重要,同時也把烏龜看得很重要。 剛才說過了,研究古代文化,比較接近的,要從廣東、福建兩省的文字、語言、風俗、習慣著手。 本省同胞的祖先,都是來自閩粵的,他們祭祀時用米做的烏龜很多。而在大陸其他各省,對烏龜就很忌諱。 實際上烏龜在唐代以前都是好的象徵。 認為它的壽命很長,又代表了厚道、富貴,所以本省現在還保留這個風氣。現在講到“蔡”
,就是大龜——玳瑁,是龜中特別好的一種。 戰國時代,對大龜看得很珍貴。 如果現在有人以此為題寫博士論文,一定也可以拿到一個學位。司馬遷在《史記》中寫了《日者列傳》、《龜策列傳》,就提到過烏龜。 所謂“日者”在古代包括了天文學家、氣象學家、占卜、算命等都在內。 過去對於這些像科學,又像哲學,又像玄學的東西,都歸“太史公”掌管。 所以當時太史這個官,就是專管歷史和這些事情的。 司馬遷的《史記》中,常有“太史公曰”
,因為他是歷代世襲的太史,他是把父親捧出來:“我爸爸說的。”
後來司馬遷承襲父職也做了太史公。 他自己要罵人的時候,不
263
052論 語 別 裁
好意思直罵,就說“太史公曰”——“我爸爸當年說的”
,這是司馬遷寫文章調皮的地方。司馬遷在《日者》、《龜策列傳》中,寫到卜卦用烏龜的事。 古代認為烏龜有神靈,卜卦要用烏龜的殼。 卜卦的人如何找得到那麼好的烏龜殼?古代的情形不知道,據我們所看到的,就很殘忍了。 是把烏龜上下夾住,然後在烏龜後面用火一燒,烏龜被燒痛了,拚命想逃走,可是殼又被夾住了,最後向前猛竄,龜肉飛了出去,殼就留下來,所謂“脫殼烏龜”就是這情形。 這種龜殼,就被認為有神靈,拿來作卜卦之用。司馬遷因為世代研究這類東西,天文、氣象、卜卦等等都會,因此他在《龜策列傳》中,對這件事寫得很妙。 他說烏龜如何如何靈,如何如何神。 在春秋戰國以前,遇到國家大事,連大臣們都不能決疑的時候,就用卜卦來決定。 他還舉出了許多例子,來證明烏龜如何靈驗,但寫到最後,妙了!
他寫道:“江淮人家,常畜龜飲食之,以為能導引致氣。”最後這麼一句,意思是說:據小子我遍遊名山大川,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到了南方一看,江淮之人,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