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部分(第2/4 頁)
參加考試,就完了。 有沒有這個道理?當然沒有。 也有人解釋說,孔子是說,因為我不輕於嘗試,所以就多才多藝了。 這是怎麼說法呢?他們說,在大庭廣眾之中,或在宴會里就看得到,凡是喜歡說話的人,總容易被人家看穿;而坐在那裡,一問三不知,不表示意見的人,誰也不知他的學問多高深,實際上也許一點學問都沒有。這個道理,宋太祖趙匡胤曾經運用過。當時江南還沒有平定下來,江南來的使臣是文學家,有名的才子,南唐的徐鉉,奉命出使到宋朝來。 趙匡胤就考慮,在宋朝有哪一個大臣的學問可以壓倒徐鉉?經過一番討論,決定不下來,結果宋太祖在自己衛隊中,選了一個相貌堂堂的衛士,穿了外交禮服,去對付徐鉉。 徐鉉到了宋朝,一一表演,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哲學、科學、文學都搬出來。 而這位冒充外交官的衛士,唯唯是應,什麼都不談。 三天以後,徐鉉就認為宋朝的確有人才,以這位負責接待的先生來說,深藏不露,不知道有多大的學問。 所以“吾不試,故藝。”也可以從這第二個笑話去理解。 還有第三個笑話,是拿童二樹的不考試來解釋。 童二樹這個人,我似乎提過,是清代的畫家,梅花畫得很好,也是有名的理學家、學問家,但沒有參加過考試而沒有功名。 古代考試都很麻煩,為了防止“夾帶”要搜身。 童二樹在進考場時,門口的警衛要搜查他。 他說國家開科取士,目的是要甄選天下的人才,現在我來應試,卻先把我當小偷看待,我的人格就首先喪失了,那我何必參加考試?他就這樣提著考籃走了。 從此不參加考試,在家裡讀書
479
64論 語 別 裁
作學問。 作學問自己用得著,然後就成大名。 這是第三點解釋。 這些都是拿《論語》當笑話講的解釋。那麼我們來尋求這句話的真正涵義,上面孔子剛剛講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而下面由他的弟子琴牢說出,孔子說:“吾不試,故藝。”這樣連起來看,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的求學問,是為自己學問而學問,並不是為了要嘗試什麼,並不是拿學問來作工具求取功名。秦漢以後的儒家多用孔、孟思想做敲門磚,求取功名,這不是孔子的精神。 孔子因為是為自己作學問,不以學問作功名富貴的嘗試工具,所以他的學問,到達最高的藝術境界。 我們現在讀書,進學校是為了將來求職業,為了前途,所以書讀得沒有藝術境界,很痛苦。過去我們讀書,像我個人,喜歡研究佛學,喜歡研究禪。 在當時來說,是開倒車,沒有人理的古董,但是我喜歡,有興趣,愛學什麼就學什麼。 若是讓我學政治、銀行或經濟,恐怕打死我也學不好,說不定圈圈都會畫錯,一萬元多一個圈就是十萬元。 誰知道當年所走的冷門,幾十年後的今天都變成這麼熱門,真是我想不到的。那當年為什麼求這個學問?
為自己作,沒人要求,只是自己興趣所在,非做不可。 因為這樣,才沒有條件,沒有限制,也不考慮這一套東西學了能不能混飯吃。 沒有飯吃喝稀飯,沒有稀飯還有西北風,誰管它那麼多!必須有這個精神,才能深入,才能稱為學問,所以“吾不試,故藝。”大概可由此看到一些名堂了。下面說到孔子真正學問的修養境界:
子曰:吾有知乎哉?
無知也。 有鄙夫問於我,空
480
子 罕 第 九764
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這是孔子的真正修養,尤其是反映前面所講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道理。 孔子說,你們以為我真正有學問嗎?
我老實告訴你們,我一點學問都沒有,我什麼都不懂。有不曾受教育的人來問我,我實在沒有東西,就他的程度所問的,我便就我所知的答覆。 如果他本身很鄙俗,來問我一個問題,我的確答不出。 那我怎麼辦?因為沒有主觀,沒有成見,就“叩其兩端而竭焉”
,反問他提出問題的動機,就他相對思想觀念的正反兩面研究透了,給他一個結論。 所以我沒什麼學問,不是我給他答覆,是他自己的意見提出來問我時,我替他整理作個結論而已。 教育本來就是這樣,真正的學問修養也是這樣。 知識最高處就是“無知”
,就是始終寧靜,沒有主觀,先沒有一個東西存在,這是最高的學問境界。 不但孔子如此,世界上很多大宗教家、教主、哲學家,都是如此。希臘第一位哲學家——西方文化中的孔子——蘇格拉底,也和孔子一樣,出身貧苦,什麼都懂,行為作人也很相似於孔子,他說:“你們把我看成有學問,真笑話!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