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部分(第3/4 頁)
公路是惟一的一條國際通道,如果緬甸一旦落入日本人之手,從外國購買或支援的戰略物資就運不進去,長期封鎖就會不攻自破,鑑於這種利害關係,蔣介石才不惜一切代價成立遠征軍,保住滇緬公路。〃
陳百威嘆道:〃原來如此。
那麼現在的情況怎樣,我們能否替他們做點貢獻?〃鄧大清道:〃現在已經失敗了,《曼谷日報》稱,這10萬中國遠征軍被日本打敗後剩下八萬多人,奉蔣介石的命令撤退;結果全部陷入緬甸的崇山峻嶺裡,包括杜聿明在內都無人生還。〃
眾人吃了一驚,陳百威道:〃日本人夠狡猾的,原來緬、印、馬是英國的殖民地,單獨泰國不是,為了集中精力,有意和泰國訂友好條約,這一套是秦始皇滅六國的做法。
鑑於日軍的威力,泰國方面的報道也不能全信,我不相信八萬將士就死得一個不剩。〃
鄧大清點頭:〃我也是這樣認為,緬甸的地形和泰國差不多,大家是在這種大森林裡呆過的,各種蛇蟲、瘟氣、傳染病、迴歸熱、吸血蝗雖厲害,總不會短短的時間內死得一個不剩,我提議馬上赴緬甸發動當地華僑給他們引路,儘可能的減少傷亡。〃
陳百威心急如焚,當下同意鄧大清的建議,組織身強力壯、過慣崇山峻嶺生活的人去遠征軍被困的森林發動當地華僑營救。
這任務由鄧大清具體負責。
鑑於泰國與日本的關係,陳百威透過金雄在當局搞到通行證,鄧大清一行順利地透過各路關卡,到了緬甸境內沿薩爾溫江乘快艇一路北上。
緬甸的地形是口小、肚大、尾巴尖,仰光是緬甸的門戶,到了北面接近中國雲南的地段都是崇山峻嶺,地形十分複雜。
當時緬甸人民在英國的統治下做了50年的亡國奴,普遍仇視英軍,對中國的遠征軍自然也不會支援。
事實,杜聿明的大部隊都是在森林裡迷了路,得不到當地人的支援,才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
鄧大清在當地動員了大批愛國華僑,於1942年7月中旬在緬甸北片馬附近發現被大自然緊困的遠征軍,雖沒有《曼谷日報》報道的那麼慘絕人寰,但也不折不扣地稱得上〃恐怖〃二字。
由於地形不熟,遠征軍所到之處多是山嶺重疊、荊棘叢生的野人山及高黎貢山,森林遮天蔽日,蚊蚋成群,人煙稀少,給養困難,加之又擔心日軍追擊,處處被動受挫。
當時的情景是相當悽慘的,逢上的又是多雨季節,緬甸雨水充足,整日傾盆大雨,原來旱季作為交通道路的河溝小渠,此時皆洪水洶湧,既不能徒涉,也無法架橋擺渡。
杜聿明令工兵扎制了無數木筏試圖渡水,一放下去連人帶筏全被洪水捲入旋渦裡。
更要命的是原始森林內因大雨潮溼,繁殖著螞蝗、毒蚊及千奇百怪的小爬蟲,林間行走需要不斷地捉叮咬在裸露處的蟲子,連螞蝗都能跳起來叮在臉上,咬過後奇痛奇癢,抵抗力弱的隨時可能感染。
此外,瘧疾、迴歸熱、其他傳染病也在軍隊中流行。
染了病就會四肢無力,隨即倒在地上,各種毒蟲便蜂擁而上,千百條螞蝗叮上後,很快吃飽後脫落隨水漂走。
當大活人成了一堆慘白的肉,其大無比的食肉蟻又大舉進攻再健壯的人倒在地上,最多隻要五個鐘頭就會變成一堆白骨鄧大清順著屍骨尋找到了迷路的遠征軍,當時杜聿明也患了迴歸熱,用布包裹著躺在擔架上。
當地華僑於是告訴他們如何在森林裡應付各種意外事故,及防螞蝗毒蟲的方法。
這支遠征軍終於在8月初走出崇山峻嶺,與國內的宋希濂取得聯絡,經清點,沿途死亡人數達五萬之眾。
且說在泰國境內的陳百威一邊派遣鄧大清去尋找遠征軍,一方面又在駐地召開首領會議研究募捐事項。
泰國華僑雖多,但大多不富裕,且受當局的限制,多有不便。
在這一籌莫展之際,文貴提醒道:〃堂主,昨天麥當漢建議我們離開泰國,他肯定有辦法。〃
陳百威即刻起身,要親自去請麥當漢。〃
不必勞駕了,我已經不請自來。〃
原來麥當漢已來了很久了,見陳百威在開會,一直在外等待。
陳百威連忙請他進來,並叱罵門外的衛士為何不早通報。
麥當漢落座:〃不要罵人,是我不讓他通報的,怕打擾你們議論正經事,後來你說要找我,必然是為昨天說了半截話的事。〃
〃正是,不知你說的是哪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