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言不順也要爭“正統”
常言道“名不正言不順”,這似乎是中國人為人處世的通則,大概自盤古開天地以來,萬古不變,上自最高統治者下至底層社會的老百姓都要講究這個,真假不那麼太講究,形式最為重要,在名門望族爭嫡系,在武林商界爭正宗,在政界學界或者說凡是權力能延伸到的地方都要爭“正統”,凡此種種,司空見慣。在諸多正名中,尢以“正統”為大,正統觀念根深蒂固,只有那些被皇帝欽定的嫡傳,才具有合法性。這種觀念,到了近代仍然十分盛行,只要自己宣佈為嫡傳,就因為已披上合法外衣,從而在政治上處於十分有利的位置。叛變革命後的蔣介石,不遺餘力地爭“正統”,為自己正名。
事例:
蔣介石叛變革命後,儘管對他奪取黨政軍權的劣跡的指責、聲討不斷,言不順,他也要爭“正統”,以借孫中山之威為自己的反動統治補上“正名”的手續。
為爭取“正統”地位,蔣介石處心積慮,不遺餘力地把自己打扮成是孫中山最忠實的信徒和孫中山欽定的接班人。
首先,篡改歷史,歪曲自己與孫中山的關係。他極力向公眾表示,自己是總理最依賴的人,與總理的關係很早。這一行為是從誇大他在孫中山蒙難期間的作用開始的,孫中山蒙難,在孫中山的眾多親信離他而去的時候,蔣介石冒險登上永豐艦,幫助孫中山,贏得孫中山的信任。蔣介石事後專門寫了《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記錄自己在永豐艦上與孫中山共同赴難的日日夜夜,在吹捧孫中山的同時,將自己如何得到總理信任,如何與孫中山患難與共,大肆渲染一番。
其次,無限抬高孫中山的位置,製造宣傳攻勢。蔣介石利用自己控制的宣傳機器,神化孫中山以樹立自己的“正統”觀念。蔣介石在建立南京國民黨政府之後,在南京有“三多”,即:紀念多、演說多、會議多。不論事情大小,只要能把自己與孫中山聯絡起來的,就要紀念。即使與他無關的事情,也要透過紀念活動拉上關係。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中央決定每個星期一的早晨,都要做總理紀念週,讀孫中山遺囑,檢查工作,後來蔣介石完全把總理紀念週變為總理訓話周,每到星期一,他都要發表講話,攻擊政敵,把紀念週變成自己實行獨裁統治的工具。
再次,透過神化孫中山來美化自己。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蔣介石舉辦哭靈、遷靈、祭奠陵等一系列活動。這些活動表面上是顯示對孫中山的尊重,實際上是將自己說成是孫中山“忠實信徒”“至親至厚”的嫡傳弟子。
第二次北伐獲得勝利後,蔣介石到了北平,黨政軍魁首聚集到京城,齊赴西山碧雲寺,在孫中山靈柩前舉行祭奠典禮。蔣介石擔任主祭人,向孫中山宣告北伐成功。祭文這樣說:“中正昔待總理,親承擔命之殷切,所以期望於中正者,原在造成革命之武力,剷除革命之障礙,以早脫人民於水火。”這就向大家表明,我就是孫中山的合法繼承人,我是“正統”,你們必須接受我的領導。我所做的一切,均屬孫中山的遺願。
在宣告祭文後,開啟棺蓋,瞻仰孫中山遺容時,蔣介石扶棺痛哭,熱淚橫流,經久不止,馮玉祥將軍上前相勸,誰知越是勸,蔣介石越是哭得厲害,弄得大家十分尷尬,只好等蔣介石哭完,實在等得不耐煩了,有人小聲地說了一句:“讓他哭,我們走,只有他是‘正統’。”話音剛落,蔣介石立即止住哭泣,蓋棺散會。
在哭靈之後,國民黨作出了讓孫中山遷靈到南京紫金山的決定。孫中山是一代偉人,在其逝世後,實現他的遺願,遷葬南京,合乎情理。問題在於蔣介石假借其名進一步抬高自己,使之成為一次宣傳自己的政治運動。1929年3月,國民黨制定了一套詳細的安葬計劃。為準備安葬,南京方面大興土木,修建規模浩大的中山陵墓,各級官僚在修建過程中,乘機中飽私囊,搞得民怨沸騰。南京國民政府為修建小山陵墓花了50萬元特別費,但有人估計,修建的費用至少在1000萬元。這對於當時經濟極端貧困的中國來說,是一項很大的支出。這有違於孫中山愛民親民,為民生奮鬥終生的風範。
為了將孫中山的靈柩從北京遷至南京,興師動眾。5月,由南京開出專列,出動了陸海空軍,幾乎全部國民黨大員,參加儀式,靈柩在30萬人護送下,步行將近兩個小時,從香山抬到前門車站,從北京到南京,沿途各車站都進行了隆重的接車儀式。蔣介石親自到車站迎接,全南京大小官僚和市民,將靈柩送過長江,舉行了三天的公祭日,蔣介石親自守靈,然後萬人空巷,送往紫金山安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