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2/4 頁)
。
其次,蔣介石溪口遙控權柄,李宗仁蹲“總統”寶座如同火上烤。蔣介石從發表《新年文告》起就積極為自己準備退路。一方面,他違背與李宗仁的許諾,在“總統”前面加上了一個“代”字。各報均相繼以頭條位置刊登了蔣介石的“下野文告”和李宗仁的“繼任文告”。李宗仁細讀了這兩則文告後,心裡很不是滋味。文告指出,依中華民國憲法第四十九條,“總統因故不能視事時,由副總統代行總統職權。務望全國軍民暨各級政府,共關精誠,同心一德,翊贊李代總統,一致協力,促成永久和平。”
李宗仁對於這樣的文告表示不能接受,拒絕擔任“代總統”,結果總統府秘書長吳忠信威脅道:“德公,我們是老朋友,我願以老朋友的資格勸勸你。你是知道蔣先生的為人的,你應知道你現在所處的處境。南京現在特務橫行,你身邊的衛士都是蔣先生的人,你還要爭些什麼呢?爭得不好,你知道在這種局面下,什麼皆可發生,你自己的安全,都可能沒有保障。”李宗仁聽罷,木已成舟,也只好以說不出什麼滋味地過把“總統”癮,管他什麼代不代的了。
在下臺前,蔣介石做了一系列安排:任命湯恩伯為京滬杭警備總司令,張群為重慶綏靖公署主任,陳誠為臺灣省主席,蔣經國為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薛嶽為廣東省主席。他把親信安置在大陸西南、東南、沿海及臺灣的重要部門,並密令將大陸的軍械、黃金、美鈔和故宮文物運往臺灣。
蔣介石雖然名義上隱居溪口,實際上,他還是牢牢抓住權柄不放。在溪口小鎮架設了7部電臺,準備隨時操縱局面,而國民黨的黨、政、軍要員奔赴溪口,請示總裁面諭的人仍源源不斷。溪口取代了南京成為事實上的“陪都”了。2月,行政院長孫科將他的政府機關“疏遷”到廣州,聲稱這一舉動,是表明反對李宗仁一月二十七日致電中共主席毛澤東,接受毛澤東提出的“八項條件”的投降舉動。圈內人也清楚,孫科此舉,也是為了報競選副總統被桂系打敗的“一箭之仇”,這就把府院矛盾公之於世了。石頭城只剩下一個代總統辦公處。至此,李宗仁“代總統”幾乎被架空了。
與蔣介石的“退而不休”相比,李宗仁雖然坐上總統寶座,但他到現在才真正搞清楚蔣介石在總統前面加上“代”字含義了,“代”使總統形同虛設。除他的桂系外,幾乎沒有人聽他的。他想獲得國庫的黃金做軍費,可是中央銀行沒有人聽他的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黃金被運往臺灣。他試圖與中共“和談”,但蔣介石親信繼續抵抗,根本不把他這個“代總統”放在眼裡。後來好不容易派出代表團北平,與中共和平談判。可是“和談”,也是蔣介石在幕後操縱,沒有蔣介石的首肯,任何協定也不能簽訂。
術篇第86節 退而不休(2)
孫科也與總統徹底鬧翻了,於3月7日辭去行政院長職務。大廈即將傾覆,大概誰也不願出來做國民政府的送葬人,李宗仁求何應欽出來幫忙,何說,他沒有蔣先生的讚許,不敢做任何事情。
當然,政壇老手李宗仁也不是省油的燈,他也向老蔣施壓。李宗仁對人說,現在政出多門,一國三公的情形,誰也不能做事,我如何能領導?李還威脅說:“我們管不了,就交給蔣吧!總統不過是代理,一走就可以了事的。”李向外放風,請蔣介石出洋。於是中外報紙都登出,國民黨幾個人物正在勸蔣出洋。蔣介石也做強烈的反應,他對來溪口向他彙報和談事宜的張治中說:“報紙上早就登出來了。他們逼我下野尚可,逼我亡命不行!如今我是個普通公民。哪裡都可以自由居住,何況是在我的家鄉!”他在傳遞出強硬的資訊後,把鋒芒收縮了一下,又說:“你可以告訴德鄰,我一定支援他。德鄰現在所負的責任,德鄰的成敗就是我的成敗。我願終老家鄉,絕不再度執政。”然而,他所設的談判底線,是毛澤東絕對不會接受的。這就意味著李宗仁將一事無成。
“和談”最終由於國民黨最高當局的原因宣告失敗,到北平參加談判的和談代表,在北平集體“起義”,投入到人民的懷抱,他們後來參與了籌建新中國,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對他們以誠相待,這些人以心換心,出謀獻策,心心相通。
第三,收回“王冠”,“落草王”蔣某人也要搶著當。在李宗仁拒絕在“和談”協定上簽字後,他也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匆匆忙忙南下。南京被強渡長江的人民解放軍所佔領,宣告統治22年的蔣家王朝被推翻。
李宗仁與接任行政院長的閰錫山兩次來到臺灣,要蔣介石出山,到廣州“主政”。小蔣(經國)不以為然,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