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1/4 頁)
遊戲圈內,比同類要高一籌。
博篇第32節 危殆關頭,“走”為上計(1)
常言道,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從軍事上詮釋這一哲理,是說在兩軍交戰,敗局難以挽回時,有三種選擇,走是最好的選擇,因為,降是全敗,和是半敗,走則未敗,沒有失敗,就可能帶來轉敗為勝的轉機。在官場角逐時,形勢難以挽回時,權謀家也常常把“走”作為上策,急流勇退,透過退卻促使時局的變化,創造新的轉機。
蔣介石多次用過此計謀,前面已論及他在1927年的下野,以退為進,使自己轉危為安。5年後,蔣介石再次玩弄此計謀。
事例:
蔣介石重返南京,掌握南京大權後,國民黨內的爭鬥並沒有終結,而是在積累、發展。到了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後,國民黨內鬥爭再次白刃化,蔣介石再一次陷入群起而攻之的尷尬境地。
經過第一次“下野”和復職的波折,蔣在退中有進,勢力有了新擴張,但其實力還遠沒有達到能支配一切的程度。各種因素嚴重製約著他對權力資源的壟斷。
在黨內,蔣介石雖然居權力的最高位置,但卻在黨內、政界因為資歷淺,受到黨內元老派的輕視。當時的胡漢民、汪精衛雖然在與蔣角逐時,幾次遭蔣介石的算計,但他們仍然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不怎麼看得起蔣介石,他的政治地位還不十分鞏固。各派人物透過各種方法積聚力量,或施加影響,窺視時機,時刻準備奪取最高權力。各派反蔣勢力之所以未採取行動,主要是尚沒有可乘之機,同時,也沒有人敢出來領頭舉反蔣大旗。
隨著蔣介石“圍剿”紅軍多次失敗,反蔣勢力趁機倒蔣,形成了以廣東軍閥陳濟棠為首的反蔣運動。
陳濟棠是當時勢力比較強大的地方軍閥,所控制的廣東是比較富裕的地區,有軍隊15萬人,組建比較可觀的空軍部隊,空軍力量甚至比蔣介石的“中央軍”力量還強。到了1931年,他不但在軍事上準備充足,而且在政治上也有了可與蔣抗衡的資本,這就是胡漢民對陳濟棠的支援。從歷史上看,胡漢民的政治地位比蔣介石高,而且在權力角逐中,多次被蔣介石的詭詐術搞倒,耿耿於懷,必會堅決支援陳倒蔣。由於有這些資本,陳濟棠認為可與蔣在政壇比試比試,此舉若勝,便可以取而代之。
此時,胡漢民被蔣介石軟禁在南京。原因起於1930年11月召開的國民黨三屆四中全會。在中原大戰後,蔣介石制服了馮玉祥和閰錫山,穩定了政局,這樣,他坐鎮南京,獨攬大權,凡是都得他點頭,事無鉅細,連國民黨中央黨部說了都不算,人們只得忍氣吞聲。對此,有極強權欲的元老派胡漢民怎能容忍,開始同蔣介石唱對臺戲,批評蔣介石專權。
1930年11月,國民黨召開三屆四中全會,吳稚暉等人根據蔣介石的意圖,在會上鼓譟透過國民議會制定約法,然後依據約法選舉蔣介石為總統。胡漢民在會上公開表示反對。由於胡的聲望,蔣介石那邊的少壯派們一時間沒人敢出來與他對陣。只有國民黨四元老之一的吳稚暉挺身而出,與胡漢民對簿公堂,兩人發生激烈的爭吵,把整個會議全攪亂了。會議之後,胡漢民在國民黨反蔣派系中積極活動,反對吳稚暉傳達的蔣介石的旨意。這是蔣介石絕對不能容忍的。
蔣介石軟禁胡漢民,本想殺雞給猴看,彈壓反蔣舉動。誰知適得其反,促成了反蔣派的聯合。胡漢民透過前來為他看病的醫生與孫科、古應芬聯絡,授意他們到廣東聯合陳濟棠組織政府,與蔣介石控制的南京中央政府直接對抗。陳濟棠得到這一資訊後,急忙委派古應芬做桂系的工作。古應芬帶著鉅款,找到李宗仁、白崇禧,本來就有反蔣傾向的李、白欣然同意,一拍即合。廣東和廣西勢力聯合,國內反蔣派別馬上響應,都集中在廣東周圍,黨內有胡漢民派、孫科派、西山會議派,地方軍閥有唐生智、桂系、馮玉祥的西北軍等,這些平時互有矛盾時有爭鬥的政治軍事派別,在反蔣的旗幟下,抱成一團,為了一個共同的政治目標一致行動。
1931年4月30日,廣東的古應芬、林森等人,以中央4個監察委員的名義,提出《彈劾蔣中正案》,歷數蔣的罪狀,要求撤職查辦。5月3日,陳濟棠、李宗仁等發表聯名通電,擁護此彈劾案。5月27日,廣州正式召開國民黨中央執監委非常會議,提出“救護黨國,打倒獨裁”的口號,宣佈在廣州成立國民政府。廣州政府與南京政府相對峙,蔣介石不得已,以退為進,提出議和,兩廣方面要求先釋放胡漢民,一方面蔣介石被迫答應,另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