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3/4 頁)
了一段時間之後,盜墓案件不了了之。
1930年,中原大戰的時候,孫殿英起先猶豫不定,後來看見蔣介石只有40萬軍隊,而馮閰加起來有70萬之眾,以為蔣介石會失敗,就熱心投奔了馮玉祥,馮玉祥封他為安徽省主席。蔣介石為了拉攏孫殿英,特地委派當時任河南省建設廳長的張鍅到孫殿英處遊說,帶著手諭和40萬大洋鉅款,給了孫殿英,結果,孫殿英腳踏兩隻船,一方面收下鉅款,另一方面,拒絕投靠蔣介石,但為了留下後路,他將張鍅禮送出境。孫殿英想耍弄蔣某人,那萬萬使不得,深為蔣介石所痛恨,蔣介石等待時機收拾他。
中原大戰結束後,孫殿英部隊被蔣介石改編。1933年,馮玉祥在察哈爾組織抗日同盟軍,邀請孫殿英參加,當時孫殿英手下有人馬3萬來人,如果參加馮玉祥的同盟軍,勢必在北方出現比較強大的反蔣力量,這深為蔣介石所害怕。他要求何應欽儘快想辦法阻止孫殿英參加。而孫殿英對此事也不太熱心。他自己也盤算了利弊,自己認為不是馮的嫡系,如果參加同盟軍,有可能被馮玉祥吃掉,而自己也得不到蔣介石的承認,所以,一直是在觀望。這時,何應欽委派自己的秘書劉健群親自到孫殿英部隊內勸說孫,隨之而來的是戴笠。戴笠也曾在江湖上闖蕩過,兩人見面談得很投機。在戴的勸說下,孫殿英表示遵從蔣介石,不參加同盟軍,但要求蔣介石給他地盤,蔣介石答應給孫殿英察哈爾主席的位置。
等到蔣介石解決了抗日同盟軍之後,孫殿英可利用的價值就不大了,察哈爾主席的承諾也忘了個一乾二淨。孫殿英內心相當不滿。當時,孫殿英有兵有槍沒有地盤,由於一直沒有穩定的地盤,無論在什麼地方都要像“客軍”,受人白眼。在軍閥當道的年代,如果沒有地盤,那就困難重重。軍心也就難以穩定。而依靠蔣介石,是絕對不會給這些雜牌軍的軍隊軍餉的。
1933年,蔣介石突然對孫殿英下發了一紙委任狀,任命他為青海省屯墾督辦。蔣介石之所以作這樣的委任,並不是他對孫殿英承諾食言的一種補償,而是採納了何應欽的主意,決定以計策最終解決孫殿英部隊。
當時,西北地區是由三馬控制,馬步芳控制青海,馬鴻奎和馬鴻賓控制甘肅、寧夏。這三省處於邊緣地帶,天高皇帝遠,蔣介石鞭長莫及。三馬對蔣介石不敢明抗,但陽奉陰違,他非常想消滅三馬地方勢力,但又不好直接出兵。這時,孫殿英找他要地盤,何應欽出主意,提出把孫殿英派往西北,以攪亂西北的政治局面。
何應欽在向蔣獻策時,陳述了此計至少有三種好處:一是防止孫殿英與馮玉祥合作,削弱馮玉祥的勢力;二是透過三馬打孫殿英,使孫殿英這個非嫡系部隊瓦解;三是透過孫殿英去攻擊三馬,即使三馬消滅不了,也會給其造成重大的打擊。
孫殿英得到蔣介石的任命後,十分高興,以為這次有了歸屬了。儘管有人對他說蔣某人送的這份禮是不好收的,會冒很大風險,但孫殿英以一個賭徒的心理,就此一博了。
術篇第68節 略施小計,一石三鳥(2)
同年,孫殿英由駐地包頭集中,9月向寧夏出發,10月到達臨河、樂平一帶,擺出了進攻的隊形,就在孫殿英準備大打出手的時候,蔣介石突然發出了一份電報,命令孫殿英必須停止前進,原地待命。
蔣介石再次出爾反爾,並不是什麼健忘,而是進一步運籌他的計策。他料到,西北三馬絕對不會允許外人來搶佔他們的地盤,肯定要反擊,同時對蔣介石也心存不滿。蔣介石要穩住西北“三馬”,為了安撫“三馬”,他才命令孫殿殿英停止前進,給“三馬”先吃一顆定心丸。而他也預料到孫殿英一定會拼命地要搶這塊地盤,肯定不會老老實實地遵守他的命令,繼續進攻“三馬”,這樣既能夠使孫殿英和“三馬”大戰,又將自己置於局外。
果不其然,接到蔣介石的命令後,孫殿英明白了蔣介石的詭計,但事情已經如此,不打也是不行的。1934年1月,他下了攻擊令。
而另一邊,也被蔣介石調動起來,蔣介石命令馬鴻奎堵截孫殿英,答應給予軍費支援。由於孫殿英直接威脅三馬地盤,即使蔣介石不下達這樣的命令,他們也要與孫殿英魚死網破,何況現在有了“尚方寶劍”,蔣又答允給錢,馬鴻奎指揮軍隊攻擊孫殿英。
同年2月,孫殿英攻擊“三馬”的程序十分不順利,隨即親自組織人馬攻擊。但仍然失敗,3萬人死傷很多,不得不轉入防守。為了防止孫殿英部隊兵敗到處流竄,蔣介石命令閰錫山的王靖國部駐紮在臨河,堵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