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2/4 頁)
對方犯嘀咕;反觀蔣介石的所派要員口徑一致,始終如一,破綻不多,這樣,張學良的信任投向蔣介石了。
第三,蔣介石拉攏張學良是鍥而不捨;而馮閻則做功不夠。可以這樣說,蔣介石拉攏張學良是緊盯不放。張走到哪裡,蔣介石的說客就跟到那裡,張學良30歲生日那天,蔣介石派李石曾這樣的國民黨元老為其祝壽。張學良到北戴河,張群也到北戴河,張到瀋陽,這幫人跟到瀋陽。蔣介石擺出一副非說服張學良絕不罷休的姿態來,張學良看到如此行為,有些心煩,可細想,人家是看得起“少帥”。相比之下,馮閻的代表懶賴散散,缺乏耐心和毅力。蔣介石還用錢打通張身邊人的關鍵。吳鐵城與張的部下打牌,幾個月下來,輸給東北軍的牌錢有十幾萬,這樣,在張學良那裡敲邊鼓的倒不少。
術篇第70節 藉助“偏師”,不惜重金(2)
第四,蔣介石捨得下大本錢,且是一些乾貨;反觀馮閰小手小腳,且是空頭支票。蔣介石早就給張學良許過願,只要張學良通電擁護蔣介石的中央政府,則張提出的任何條件都可以答應。蔣介石首先委任張學良為全國海陸空副總司令,在軍內職務僅次於蔣某人。7月,又派人攜帶國民政府的幾份委任狀,任命于學忠為北平、天津衛戍區司令,王樹常為河北省主席,胡若為青島市長、王家禎為外交部次長、這樣不僅張學良的地位確認,就是東北軍的其他高階將領的地位也確認了,東北軍不但可以入關,而且進入了中央政府。對比馮閻那就顯得太小家子氣了。馮閻只給了張學良海陸空副總司令的名義,對張學良部下入關之後的地盤則沒有什麼表示,就馮閻而言,他們還缺乏駕馭張學良的氣魄和能力。他們準備定都北京,擔心把北京讓給張的東北軍,自己沒有什麼安全感。而蔣介石對屬下的駕馭能力遠遠比馮閻強,他沒有京城讓外人設防,受制於人的擔憂。在軍費方面,蔣介石慷國家之慨,籠絡張學良之心,非常大方,一下子撥給張學良入關經費達2000萬元,在那個年月,不說是天文數字,倒完全可以是一筆鉅額經費。在軍閥奉行“有奶就是娘”的實用主義面前,其產生的吸引力之力是可以想像到的。而馮閻,卻沒有動真格,話又說回來,他們沒有掌握中央政權,哪來那麼多的錢來收買張學良,他們自己的軍費也需要向蔣介石乞討,他們之所以起兵反蔣,不就是為了多留一點隊伍,爭取與蔣介石嫡系部隊相近的待遇,多要點軍費。如果有鉅額多餘的錢給張學良的話,那裡,還會扯旗反蔣呢?
張學良也非等閒之輩。他深知剛剛接下父親手中的權力,而且,還是倉促上陣,腳跟尚未站穩,其威信還沒有完全樹立起來。這使他行事以穩妥為好,害怕初涉軍事政治的角逐場,一旦失誤將造成可怕的損失。因此,他搞壁上觀,靜觀風向,讓形勢明朗些再作決斷。他的無為而治的策略,還可以進一步抬高自己的身價。為了作出貌似公允的姿態,他反覆表示自己“嚴守中立”、“置身事外”的中立立場,盡是避免與南北代表見面。蔣介石委派的代表都是一些政客,他們當然知道張在想什麼,所以緊追不捨。最後,張在被追得無可奈何時,只好說:“如果中央軍能夠打下濟南,我就表態”,當即蔣介石的代表就向蔣介石彙報。
蔣介得到張學良的這一表態,隨即要求前線將士不惜一切代價攻下濟南,結果“中央軍”在損失慘重的情況下,將濟南攻下了。張學良得知濟南已經到了蔣介石手中,認為反蔣聯軍失敗,於是就通電東北軍入關,以武力調停,主張息戰罷兵,維護和平。東北軍入關後,馮玉祥、閻錫山在力量對比上,頓時處於劣勢,戰局發生逆轉,馮的軍隊因為沒有一個可靠的地盤與蔣介石抗爭,其浩浩蕩蕩的馮家軍頃刻間土崩瓦解。
評析:
蔣介石在與地方軍閥惡鬥中,獲勝了。蔣介石獲勝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就是有張學良這個“偏師”相助。當時中原大戰的雙方都在爭取張學良。蔣介石之所以能獲得成功,除了他有中央政府這一塊金字招牌,以及壟斷著政治、經濟資源外,還在於他的權術與馮玉祥、閻錫山相比,要高他們一籌。他未雨綢繆,早有投資;而馮閻是臨時抱佛腳,且意見不統一。他高度重視,派重量級人物到張學良那裡去遊說,這些人有知名度,且老謀深算,能抓住要害,打通關節,而馮、閻所派的代表位卑言輕,不得要領。他鍥而不捨,捨得下工夫、花大本錢;而馮閻則做功不夠,且小手小腳,小家子氣,沒有什麼吸引力。
蔣介石為了藉助張學良這個“偏師”作了巨大的投資,但其回報也是巨大的,中原大戰後,雖然也有地方實力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