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3/4 頁)
交總長,深受蔣介石的信任,但此時他與馮玉祥不合,想找人替代。當他向蔣介石提出此意向時,蔣問他有何人可任此要職。黃對蔣說:“海內有奇才楊暢卿先生,胸羅經綸,足以佐治。凡吾所能者,暢卿無不能;暢卿所能者,有時吾還不及,國家大計,望公商之。”聽黃郛所言,蔣介石對楊的興趣很濃,立即約見。楊永泰與蔣介石見面後,胸有成竹,談起天下大勢,條理清楚,視野開闊,很多見解頗合蔣介石的胃口,蔣真有一種相見恨晚之感。立即邀請楊擔任重要官職。熟悉權術之道的楊永泰已揣摩到蔣介石的用人心態,以退為進,表示不願為官,聲稱中國問題太過於複雜,國民黨內派系複雜,只願意以在野之身,為蔣介石盡力。楊的如此回答,使蔣介石更是堅定了請楊出山的決心。蔣介石自喻為劉備,將楊比成諸葛亮。做出當年劉備三請諸葛亮出山輔政的姿態,苦苦相勸。
楊永泰看到演戲成功,見好即收,雖然顧及黃郛的利益謝絕出任外長,但應允蔣介石的邀請,擔任起幕僚長之職。蔣介石起初對楊以賓師之禮相待,事無鉅細,必與之商量而後行之。蔣介石得了楊永泰這個“奇才”,有了一個得力助手;楊皈依蔣介石,也有所獲,從此楊開始進入政治生涯權傾一時的巔峰期。作為蔣介石的重要閣僚,是智囊團的首席智囊。楊永泰給蔣出了很多重要的主意,所獻之策對蔣的決策產生很大的影響。
首先,為蔣介石“圍剿”紅軍獻策。從1931年起,蔣介石先後對江西革命根據地的紅軍進行三次“圍剿”,均被毛澤東領導的根據地軍民所粉碎。1932年,隨蔣到江西行營任行營秘書長的楊永泰在蔣介石發動新的“圍剿”時,向蔣獻了很多計策。在政治上,教育國民黨軍政官員,“剿匪”不能專靠軍事,還要進行“政治改革”;在思想上,向蔣介石建議發起“新生活運動”,想透過這些從政治上孤立工農紅軍。
其次,為蔣介石削弱地方軍閥勢力獻策。在中央紅軍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開始萬里長征,國民黨軍隊佔領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後,楊永泰向蔣介石提出新的建議:借追“剿”紅軍之機,蔣介石入川,制服四川軍閥劉湘。蔣介石採納了楊的建議。當紅軍入川,川軍告急時,與劉湘協議,組織督軍團,使國民黨勢力開始深入四川,並於1935年在重慶設立行營,楊永泰以秘書長身份坐鎮行營,協助劉湘處理地方事務。
然而,正是這個被蔣介石重用、權傾朝野的政治人物,很快就從自己的政治巔峰跌了下來。常言道“人怕出名,豬怕胖”。這個理適用於官場。在南昌行營期間,楊永泰負責處理蔣的事務,不分鉅細,所有國民黨重要軍政文電,都須經他先行過目;軍政要人來南昌見蔣,也須楊批准。他紅得有些發紫,遭到一些要員的妒忌,尤其是遭到以蔣家王朝“家裡人”自居的CC派的妒忌。他們在蔣介石面前挑唆蔣介石與楊永泰的關係,而楊永泰是一個老道的政客,越是有人挑撥蔣與楊的關係,他越是借用一切場合和機會表達對蔣的忠心。比如說,蔣介石對在“圍剿”紅軍中打了敗仗的將領常欲處之以極刑,下了“手令”,楊私自將“手令”扣下。但受處罰者並不領情,以為自己遭禍是楊向蔣進言所致。楊永泰的秘書為替楊辯白,出示了蔣的“手令”,楊嚴厲訓斥秘書,說,“蔣是委員長,威望不可損傷,我作為幕僚長,應代之受過”。
楊的忠心,蔣是心領神會;對於這樣的“奇才”愛不釋手。可是圈內圈外要平衡啦!如果為了一個政客,而招致眾多親信的不滿,有些不合算。為了緩和矛盾,1934年把楊調離幕僚府,派往湖北任省主席。兩年以後,楊永泰在漢口被刺客槍殺。
楊永泰被刺案發生,引起強烈的政治地震。蔣介石也責令抓捕、查辦兇手。然而,這案子只不過是雷聲大雨點小。儘管蔣介石知道到底是哪派勢力所為,但找了一個替死鬼,草草收場作罷。蔣實際上預設了CC派排擠異己的行為。
評析:
舉賢圈外人,圈內難平衡的根子在“圈”。自己拉幫結派,立嫡系,搞親疏,這就人為地設定了用人禁區。因為,派系的圈具有排他性,重用圈外有本事的人,即使對本集團有利,也會遭到圈內人的反對。
儘管蔣介石啟用楊永泰,受益匪淺,但是在涉及到圈內圈外的利害關係時,權衡利弊,平衡關係,最終還是以疏遠楊永泰為結局,而楊離開蔣介石不久,就遭人暗殺,即使蔣介石知道是誰殺害了他,也予以預設。蔣為什麼會這樣?原因複雜,正史野史有諸多版本,說法各異,對此事是大相徑庭。其實,說來也簡單,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