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小小的“國王威廉和王后瑪利學院”,就曾走出過三名美國總統。在獨立戰爭期間,小鎮上一棟被稱為魏茲公館的小屋,曾是華盛頓的獨立軍隊的司令部,而這棟房子原來的主人魏茲,不僅是《獨立宣言》簽署者託瑪斯·傑弗遜的老師,還是美國的第一位法學教授。
好半天以後,我突然明白了,這種感覺來自於這兒給人的獨特的視覺印象。你走在殖民時代威廉斯堡的大街上,放眼出去,你就是看不到最近200年裡“新”發明的東西。這兒沒有水泥鋪地,沒有電線杆子和蛛網般的電線。大街是砂石鋪的,人行道是石塊鋪的,大到教堂、商店、監獄,小到門把手、窗搭扣,大大小小,點點滴滴,所有的一切,全部是200多年前的式樣。這時候方才感到一種震撼。我們真切地站在了殖民時代,站在了弗吉尼亞殖民地的首府。
我們參觀了當年的總督府,這是一棟兩層樓的紅磚房,鎮上最壯觀的建築之一。給人印象深刻的是,總督府的內部、大廳、樓梯、走廊,所有的牆面和天花板,都用200多年前的亮鋥鋥的長槍短槍排列成圖案,這種特殊的牆面裝飾,我們在其他地方還沒有見到過。那個時候,弗吉尼亞殖民地的總督就是選舉產生的。合眾國成立以後,總督一詞沒有變,但我們卻得將它翻譯成州長了。獨立戰爭以前,華盛頓是弗吉尼亞的一個民兵軍官,也是總督府的常客。就是在這裡,當年的華盛頓表示,他要自己出錢徵募民兵,帶他們前往北方,參加歷時8年的獨立戰爭。
在大街的另一頭,是當年弗吉尼亞的議會大廈。議會大廈和總督府遙遙相對,很有點像如今聯邦首都華盛頓市的國會大廈和白宮的關係。美國人習慣用建築物來指稱政府機構,這裡頭隱含著對政府結構的精心思考,建築物的位置和佈局象徵著權力的區分、限制和互相約束。就是在這議會大廈裡,1776年5月,議員們透過決議,派出代表參加大陸會議,由此邁出了美國獨立的第一步。
大街上所有的商店都按照當年的式樣開張,有些甚至還做買賣,出售的當然是應該作為旅遊紀念品的東西。報館裡前店後堂,可以看到當年的印刷機在手工印製報章書籍。當年的郵局也開張著,可以寄出明信片,只不過用的郵票可不是200年前的。鐵匠鋪裡,爐火熊熊,錘聲叮噹。歷史上名氣最大的是一家酒店。當年,弗吉尼亞的紳士們到首府來開會或做買賣,夜裡就在這家酒店裡暢飲闊論,從而醞釀出了和英國決裂的獨立思想。就是在這裡,1765年,派屈克·亨利慷慨演說,抨擊英國強加給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印花稅法。“沒有代表不納稅”,這一呼聲隨後響遍了北美大陸。
就是這個小鎮,就是弗吉尼亞,不僅向美國革命貢獻了它的軍隊總司令和第一任總統華盛頓,不僅產生了《獨立宣言》的起草者和第三任總統託瑪斯·傑弗遜,這兒也是美國政治制度設計方案的主要來源。1787年,前往費城參加制憲會議的弗吉尼亞代表們,帶去了著名的“弗吉尼亞方案”。美國政治活動中的保守主義傳統,就從這兒開啟。它和北方來自於大都市和大學的更為活躍、更為開明的自由主義傳統相抵平衡,取長補短,發展出美國社會既不斷變化又相對穩定的200多年曆史。
這個殖民時代威廉斯堡,即使是在全盛時代也沒有超過2;000個居民,卻實在是一個值得一看的地方。當夜色降臨,我們離開那兒的時候,一開始的奇怪感覺雖然是沒有了,腦子裡卻留下了一個疑問:這芝麻大的一個小鎮,怎麼會儲存得這麼好的呢?
第二部分 走路(二)美國的搖籃(2)
二、一個窮牧師的事業
1780年,弗吉尼亞議會決定,將首府向內陸遷移,遷到北面大約80公里的地方,就是後來南北戰爭時非常著名的城市裡士滿。威廉斯堡一夜之間冷落下來。19世紀的工業革命和都市化,使得威廉斯堡和美國幾乎所有小鎮一樣,不可避免地衰落了。這種衰落是一種慢性的下滑。由於就業機會少,年輕人外流。居民的年齡老了,生活的節奏慢了,地方上越來越窮了。過了100年,老房子倒的倒、塌的塌,殖民時代的威廉斯堡,眼看著就要消失了。
1902年,威廉斯堡鎮上一個歷史悠久的教堂,由於經濟困難,幾乎維持不下去了。教會派來了一個牧師,叫威廉·古特溫。他是一個普通的窮牧師,卻是一個有歷史感的、也敢想敢幹的人。在這個衰破冷落的小鎮上,他為自己踩在華盛頓和傑弗遜走過的土地上而激動不已。他下定決心,只要他在這兒,就要設法不讓這個“偉大的小鎮”衰敗下去。可他自己沒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