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1/4 頁)
麼。通常他會獻上供養並頂禮,這不僅是出於禮貌和恭敬,其背後另有深刻的含義。
供養包括法供養、承事供養和財物供養,其中以修法的功德供養上師最為殊勝。
法王如意寶以前不止一次強調過,與他結緣最主要是透過修持善法結緣,法供養最令他歡喜。
佛法修行的結果就是斷除對“我”的執著。雖然真正的上師不會貪執錢財,但從弟子的角度來說,很多人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執著莫過於錢財,見到上師而能把自己最執著的東西送出去,表示你願意放下對物質的貪執,接受上師的教導。這不僅是削弱我執的有效方法,也是積累資糧的方便之道。無論對上師做何種供養都能迅速積累起巨大的修行資糧。
關於財物供養,一些人可能會有誤解,認為誰供養的錢財多誰的功德就大,經濟條件不太好的人即使勉強拿出一點錢財供養上師,也不會有多少功德。其實,供養上師主要看弟子的發心。如果你是為了做給別人看,那麼供養上師很多財物,也不一定就有大功德。
當然法王如意寶也曾經說過:“供養財物的多少雖不重要,卻不失為判斷弟子信心大小的一個依據。”沒有信心,虛榮心再強也不會輕易拿出錢財去供養上師三寶。
如果你對上師有堅定的信心,發願也清淨,供養財物不論多少都同樣有大功德。
在佛陀時代,有一位老乞丐常常看見國王、王子和其他人供養佛陀和他的弟子,也希望自己能像他們一樣去供養。但她一天乞討下來僅要到一枚銅板,她拿著這一枚銅板去買油,卻發現那連點一盞燈的油錢都不夠。油商出於憐憫,給了她一些油,她歡喜地來到寺廟點了燈,並且發願說:“除了這盞燈,我沒有什麼好供養的。但透過此供養,希望我將來能獲得智慧,願我能幫助眾生驅散心中的黑暗,引導他們開悟。”
當天晚上,其他燈的油都燒光了,只有這位乞丐供養的燈一直燒到天亮,不但燈油沒減少,而且燈芯仍舊是新的。那天正好輪到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值班照應燈火,他見天色已亮,想把燈熄滅,留到晚上佛陀講經時再點,可任憑他想盡辦法也不能熄滅那盞燈。
佛陀知道後,過來對目犍連說:“這盞燈你是熄滅不了的,即使你把世上所有海洋、河流、湖泊裡的水都澆在這盞燈上,它也不會熄滅,因為它是由清淨的發心供養而來,是為一切眾生究竟解脫而點燃的。”
這時,那位乞丐走到佛陀面前,佛陀授記她將來必定證悟無上正等正覺,號燈光佛。
可見,以清淨髮心在具德上師前哪怕做微不足道的供養,也有無量功德。經論中還說,凡是賞心悅意的事物,如路邊潺潺的溪流、山野的花,都可以觀想供養給上師,功德同樣不可思議。
承事供養是指為上師做事或侍奉上師。
因上師的所作所為無不在饒益眾生,無不住於正法中,我們透過自己的身語行為為上師創造便利,雖不是直接修法,卻也是間接地利益了眾生、護持了正法。並且,這種隨喜的功德將匯入上師的功德海中,由聖者上師宏大的願力而生出的一切善業資糧,我們也將同樣獲得。所以,無論為上師做什麼都是在積累修行的資糧。福德、智慧兩種資糧圓滿之前,不可能完全證悟空性。即使已證悟了空性,在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前,仍需精勤積累兩種資糧,使修道日益增上。
每當我有機會為上師法王如意寶做點事情,都會高興不已。昨天破曉時分,在夢中,日夜思念的上師來到我修行的山洞外,我驚喜交加地奔出去。法王笑嘻嘻在洞口的一塊藏毯上席地坐下,我擔心後面的岩石會碰到法王的頭和背部,忙又跑回洞裡拿了一塊大羊毛毯想為法王做一個靠墊。心裡實在太高興又太緊張,我怎麼也沒法把那毯子擺弄成靠墊,一直到醒來,我都處於喜悅的忙亂中。
人們也常把供養分為身口意三門供養,指在行動、言語、思想上修持佛法,以此作為對上師的法供養,以及在行動、言語上對上師作承事供養,以意念隨喜上師的功德。不論哪種形式的供養都能幫助我們增進信心,減少我執。
五體投地的頂禮,一方面表示你決心放下傲慢和成見,把自己擺在最低的位置,坦然接受一切,不再擔心摔跤和失去,另一方面也能積累巨大的福德資糧。
佛經中說:佛陀三十二種寶相之一的無見頂相,便是因恭敬頂禮具德上師而來。
拜見上師時供養和頂禮都有明確的象徵意義,表示我們準備好放下我執,這是與上師相處時應有的心態,也是自我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