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4 頁)
系列階段作為標誌的,在每個階段,某些舊的形式發生崩潰,新的形式出現。如果把那些大的變革時期當作單獨一個革命過程來看,我們可以把它們分為兩大階段:按傳統方式進行反朝廷的叛亂並按傳統形式被鎮壓下去的時期,以及匯合成革命的改良和西化時期。事實上,反叛、改良和革命是混雜進行的,而把革命過程分為若干階段僅僅是為了便於分析,以說明在過去100 年裡中國社會的諸因素是怎樣重新改造、怎樣重新組織的。在這一切因素後面,有兩類變革在發生作用:一類是週期性的,另一類是永續性的。
所謂週期性變革是指鐘擺式的變動,例如從統一到分裂,再回到統一。這種變革在中國歷史上常常出現,其表現的形式為朝代的興起和衰落,並在許多朝代的末期出現由官吏的貪汙激起的大叛亂,還有就是各地軍閥互相內戰,最後由另一個強有力的朝代建立人來重新統一全國。我們可以從清代的衰落和覆滅、隨後的軍閥時期(1916 一1928 年),以及相繼而起的蔣介石和毛澤東的政權,來看出這一過程。
永續性的變革是指由於似乎不可逆轉的趨勢而改變了中國生活的過程,如婦女的解放,由政黨而不是由朝代來建立的新政府,越來越多地使用機器的現象,以及新思想的傳播。
這裡讓我們簡單地回憶一下,在一個世紀前現代革命開始時,舊中國依然是含有兩大階層的社會:懂文識字的上層階級和農民大眾。士紳家族包含了當地大多數有科舉功名計程車人。他們中有些人的兒子成了讀書文士,有些則成了官員。辦理政府事務的官僚主要選自有文化的上層階級,他們從經書裡吸收來的儒家思想把他們團結在一起。於是一個專制君主政府就這樣在華夏文化所及的世界帝國裡統治了多少個世紀。但是,它的基礎是精耕細作制,而從事這項工作的,是束縛在土地上的、並不參與政治和藝術方面較高生活的農民。舊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思想,仍然分別受官僚專制主義、地主糯家倫理道德的支配。
革命過程的第一階段是按傳統方式從下層掀起叛亂,反抗當地權貴和外來的滿清王朝。可是這次反叛的狂熱的宗教領袖在思想意識上是反孔的,因而未能取得儒生的支援,反而使他們支援傳統政權的復辟。19 世紀末改良運動的領導者是些文人,他們想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來謀求富國強兵。但這些改良派文人力求透過皇帝從上到下來實行變革,而沒有想到要爭取農民的支援。
共和革命運動是留學西方的人所領導、為新興紳商和軍人階級所擁護的運動。1912 年滿清帝國之轉變為中華民國,標誌著按傳統方式改朝換代的終結,是擺脫君主制的永久性變革。但是,新民國的領導權落人地方士紳和新式軍人手裡。西方代議政治的思想並未牢牢紮根,農民仍未參與政治——中國陷人軍閥統治。在此後的10 年裡,充滿著新愛國熱忱的學生階層成了政治上真正民族主義運動的領袖,他們在“賽先生與德先生”(科學與民主)的口號下提倡改良社會和文化。現代學生階層幾乎是第一次開始企圖在政治上領導普通人民。從這個運動產生了20 世紀加年代的國民革命運動。
在進行下面各節的歷史概述之前,我們先在這裡作一番簡短的說明,目的在於指出一點:現代中國的政治變革,是階級結構以及經濟和社會準則方面根本的社會發展的一部分。
作為反叛雛形的白蓮教
農業中國的軍事力量有賴於對農村及其人力和糧食供應的控制。這些是作戰力量的命脈,可用來推翻當朝的君主。因此,在國內發生叛亂時,就有彼此爭雄的集團之間的鬥爭,看哪一方面能夠控制並利用農村的人力和糧食。各個朝代起初都依靠它們的職業部隊的打擊力量,例如清朝的八旗軍,最後則依靠地方士紳來主動支援業已建立起來的秩序。叛亂者通常把他們的初期組織,建立成為秘密會社或宗教派別。
在與西方擴大接觸以前,1796 一1804年白蓮教來勢迅猛的叛亂又體現了這一由來已久的方式。這個秘密教派起源於蒙古人統治的時期。它迎合貧苦農民的迷信,對他們作出許多保證,說菩薩即將降臨人間,明朝將要光復,今世的災難、疾病和個人的痛苦可以消除,並保證來世的幸福。在18 世紀後期,它從川、陝、鄂三省交界地區傳播到長江三峽以北及漢水上游。這片山區不宜農耕,只是新近在清廷官員的倡導下開放,供移民和墾種。進人這些山區的貧苦移民雖受官署鼓勵,卻沒有得到相應的行政管理。移民社會只能勉強維持生活,往往自行其是,不受法律管束。白蓮教的狂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