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雖然在斯蒂芬·德凱特和奧利弗·H·佩裡的指揮下贏得了一連串的勝利,最終還是敵不過強大得多的英國皇家海軍。
當美國正在集中精力征服西部領土的時候,拿破崙在一八一五年的最後失敗,使英國在十九世紀上半葉牢牢掌握了海上優勢和商業優勢。由於相信自己海上霸主的地位,同時又擁有無與倫比的工業生產能力,英國逐漸實行自由貿易,從而消除了同美國發生摩擦的主要原因。雖然美國在經濟上仍然依賴英國,當英國的商業重心從大西洋貿易,轉移到在印度和遠東這兩個有希望成為更大的製造品市場的地區擴大貿易往來的時候,美國還是得到了好處。日益增加的出口所賺得的利潤,使五大洲的原料源源不斷地運到曼徹斯特、伯明翰和謝菲爾德的而後春筍般興起的工廠,在這些工廠裡,男工、女工和童工操作的機器和熔爐,將這些原料製成紡織品、機床和蒸汽機。美國南部各州的棉花在英國的貿易體系中發揮了作用。詹姆斯·門羅總統相信他可以依靠英國皇家海軍來維持大西洋上的安全,排除法國和西班牙的干擾,因而在一八二一年宣佈了其他歐洲國家“不得干涉”南北美洲事務的主義。
“門羅主義”很快就成為美國奉行它的地區帝國主義的獨特方式,而且是美國國策中一個根基十分深固的組成部分,到了一八四五年,它就變成了《紐約晨報》主編所說的“履行顯示我們征服整個大陸的使命”了。“顯示使命”的響亮號召,將不僅僅是同西班牙的前殖民地墨西哥進行戰爭,以便把共和國的自由擴充套件到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廣闊地域的一個方便的道義藉口。一旦一八四六年的戰爭迫使墨西哥的加利福尼亞併入美國,英國政府在同一年經勸說後同意放棄俄勒岡的大部分領土,美國人就有了“窺探東方的窗戶”,向西擴張的精神慣性就指向整個太平洋了。對華貿易的鉅額利潤是一個刺激,德比、德拉諾和阿斯特時代的許多商人在這一貿易中成了百萬宮翁,製造了一家報紙所說的靠“亞洲田野裡成熟的作物”致富的神話。
給美國商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當英國的商業以印度為基地逐步向東發展,似乎註定也要壟斷中國市場的時候,講英語的不列顛商業冒險家輕而易舉地從這些作物中獲取巨利。英帝國的勢力之所以橫跨全球,多半是因為保護英國商人的米字旗隨著商船而至,或者象在好望角那樣,守衛著通往印度海路途中的戰略港口。除了加拿大以外,南亞次大陸是正在興起的帝國大廈唯一特別奠定的地基。奠定這個地基的原因是經濟,而它的建築師是扮演英國貿易開拓者的半自治的東印度公司的職員。一個典型的開拓者是斯坦福·拉弗爾斯爵土,他在一八一九年從柔佛蘇丹千里買下了一個島,在靠近馬來亞最南端的這個海島上建立一個貿易中心。眼光不那麼遠大的英國政府不願意收下新加坡。只有當英國同荷屬東印度通商之後,它的重要性才體現出來。
到了十九世紀末,新加坡是英帝國最繁榮的商業中心之一,而且繼香港之後,是皇家海軍在東方的另一座堡壘。
假如英國有一張帝國藍圖,那麼新加坡扼守印度至中國和澳大利亞的海上通道的重要戰略地位,早在帝國防務委員會於一九二一年決定將它變成“遠東的直布羅陀”之前,就會得到適當的承認。雖然庫克船長為英國打通了太平洋和進入太平洋的通道,但是倫敦的歷屆政府卻覺得它太遙遠、太浩瀚,缺乏商業開拓的機會。澳大利亞被選作發配囚犯的地方,因為再也不能把他們送往美洲殖民地了。只有到了十九世紀中期,外來的美利奴綿羊在澳大利亞繁殖起來了,而且在那兒發現了金礦之後,它在經濟上對於英帝國的重要意義才得到承認,這塊殖民地才開始被認真地開拓起來。甚至到了這時候,英國還不給予澳大利亞人自治的地位,直到一九○一年,加拿大成為英聯邦自治領三十四年之後,澳大利亞人才享有自治地位。庫克也曾訪問過紐西蘭,但是在那兒定居故只有獨立公司和傳教士,當他們為了佔領這塊土地而與當地居民作戰鬥的時候,不得不進行長時間的鬥爭去贏得英國政府的承認。毛利人,就象在北邊的斐濟和湯加居住的波利尼西亞人一樣,甚至在祈求英國君主予以暫時保護的時候,被勸告去投入耶穌基督的精神王國的懷抱。直到德國軍艦在那兒出現,預示著一場爭奪太平洋島嶼領土的新的鬥爭即將發生的時候,英國才對紐西蘭進行暫時保護。
炮艦外交
印度一直被認為是維多利亞女王帝國王冠上的一顆最貴重的寶石,甚至這個國家,在一八五八年終於被置於英國的直接統治之下,因為在此之前發生的反英起義,證明東印度公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