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部分(第1/4 頁)
下武器,拯救國家和人民”。外務相直截了當地附和這個報告,他的回答在形成事態的高潮上也同樣重要:“即使戰爭拖下去,並且肯定要付出更多鮮血,如果敵人要求無條件投降,那麼整個國家,也會象一個人那樣,遵照天皇的願望奮勇對敵。”
當提到無條件投降的問題時,在波茨坦開會的各盟國認為,現在連日本的外交官們,也不肯動搖。佐藤奉命必須把保留皇位作為先決條件,其含意是,低於這個條件就等於東京一再告訴他的絕對“不能接受的”投降。從這些竊聽來的內容,總統顧問中以國務卿詹姆斯·貝爾納斯為首的強硬派當然就從表面價值來看待這些來往電報,認為這意味著東京內閣的主和派在對投降條款進行的妥協上其距離要比實情遠些。
前駐日大使約瑟夫·格魯在社魯門動身前往波茨坦以前,曾經向杜魯門提出意見說,關於天皇今後的地位的某種保證,將大大加強日本內閣中贊成趕快結束戰爭的成員的決心。目前國會中出現一股強烈的情緒,美國報界和公眾也有這麼一股情緒,那就是“裕仁必須下臺”。許多戰時宣傳品都強調過,裕仁作為天皇對作出的暴行該如何如何地負有責任。情報方面人士也說,日本在莫斯科的和平活動,也許是在同盟國之間散佈離間的陰謀的一部分。
參謀長聯席會議自己認為,對無條件投降要求的任何讓步,都可能被看成是一個標記,表明美國的決心由於他們計程車兵在沖繩島受到折磨而削弱了。也有人害怕,這事將使美國在關鍵的波茨坦討價還價的會議上同俄國人打交道時大失面子。到七月的第三個星期,總統和他的最親密的顧問們逐漸取得一致意見:扔原子彈勢在必行。正如格羅夫斯將軍所認為的,“他的決定是屬於那種不干預性決定——基本上是一個並不打亂已有計劃的決定。”
七月二十四日,總統批准參謀長聯席會議向卡爾·斯帕茨將軍下的命令。斯帕茨將軍已從歐洲飛回華盛頓,擔任即將對日發動進攻的戰略空軍的指揮。命令的開頭說:“第二十空軍大隊約在一九四五年八月三日以後,一俟氣候看得清進行轟炸,就要把第一枚特殊炸彈扔到以下目標之一:廣島、小倉、新潟和長崎。”建立了一個軍人和科學家委員會,來選擇進攻的目標,他們仔細地選擇那些尚未遭到燃燒彈襲擊的城市,因此原子武器的效果甚至將更驚人。將軍們力爭把有著許多古代聖祠的歷史城京都作為主要目標;毀掉這個城市的古聖詞,看來對日本人的打擊最富於象徵性。但是史汀生兩次否決掉,因為他不想讓同盟國的良心上又出現一個德累斯頓。
一九四五年七月二十五日,斯帕茨帶著總統的命運攸關的命令,出發飛行四天去關島。同一天,重型巡洋艦“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在快速衝過太平洋後,從提尼安出發,去送裝有珍貴的鈾235 的鉛桶以及裝著“小男孩”炸彈需用的放火槍和盒子的十五英尺的箱子。前第五艦隊旗艦被選中擔任這個使命,因為它在沖繩島附近遭受神鳳隊襲擊後,剛好回到舊金山修理。它的新艦長巴特勒·麥克維奉到嚴格命令,所運的神秘貨物要日夜戒備。沒有告訴他運的是什麼東西,但是從他接到的指示,他知道這是極為重要的。指示說:“如果船下沉,不惜一切代價保住貨物,必要時用救生船。你的航程每節省一天,就是在縮短戰爭一天。”
任務安全完成之後,麥克維放下心來,於是從塞班啟航前往萊特灣。“印第安納波利斯號”永遠沒有再次入港。她在七月三十日凌晨遭到日本的潛水艇1—58 的魚雷襲擊。帝國海軍擊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所損失的最後一艘大戰艦,這個報復事實雖小,意義卻大。該艦很快下沉,連求救訊號都沒發出,而且由於疏忽,過了三天都還沒有得到巡洋艦失蹤的報告。這個悲劇本來是可以防止的,而麥克維的一千多名船員只活下了三百一十六名,這是美國海軍史上最大的災難之一。
正當工程師們在提尼安開始進行安裝“小男孩”鈾原子彈這項精緻的工作時,英國大選給波茨但會議桌上帶來一名新的同盟國領袖。投票箱拒絕給他“塑造未來的權力”,丘吉爾被工黨以壓倒的勝利從首相職位上攆下,這個黨是由聯合內閣中的丘吉爾的副手克里門·艾德禮所領尋。
丘吉爾在波茨坦會議期間的最後做的事情之一,是簽署後來被稱為“波茨坦宣言”的檔案。這個宣言由英國、中國和美國起草簽署,但沒有俄國,宣言提出用以結束戰爭的十三點呼籲,並立即向東京廣播了。“沒有其他選擇。刻不容緩,”寄給天皇和他的大臣們的檔案上這樣寫著。它緊跟開羅宣言,把日本的主許可權於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