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地的自由程度加強了。朝廷還徹底修改了稅收政策,田稅減少,商稅增多。公元700—1100年,人口翻番達到1億。大規模的移民南遷,使中部和南方的人口開始從占人口總數的1/4增加到一半以上。
人們為躲避戰亂而南遷,但同時還為了獲得更好的經濟前景。南方方便的水路運輸和溫暖的氣候使商業、農業的迅速發展成為可能。水稻種植技術的穩步改進使產稻區能夠容納更多的人口定居。遍及全國的商業蓬勃發展,從農產品的地方貿易延伸到把瓷器運抵東南亞的海上貿易。商業發展得益於朝廷透過增加貨幣發行量、直到發行紙幣給以的支援。到11世紀末,貨幣流通量達到唐代的10—20倍。除了銅錢和銀子,公元1107年還發行了2600萬張紙幣,每張紙幣值1貫錢即1千個銅錢。
商業擴張加速了城市建設。北宋(960—1126年,朝廷控制的地區比大多數時期的中國版圖小一些)首都開封位於大運河北端附近,距主要煤鐵礦區不遠。開封的人口密度達到唐都城長安曾達到的最高點,但更商業化,城內遍佈和皇宮、政府機構一樣多的各類市場。其他城市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充套件,數十個城市的人口達到5萬以上,導致城鄉差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明顯。南宋(1127—1279年,朝廷未能控制北方佔全國1/3的土地)首都杭州位於大運河南端,發展尤其迅速,人口約達200萬——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②
內闈導言這幾個世紀出現很多先進技術,最引人注目的是印刷術的發明,由於它給新舊思想的傳播帶來變革,促進社會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從此再也不必吃力地用手抄書了。從中唐到宋中期,書價大約降低到從前的1/10。儒、釋、道經典全部出版。但它們並不是惟一的暢銷書: 此外還有許許多多農業、醫藥和占卜專用書,筆記小說、別集、3宗教經文和小冊子,供地方行政官、科舉考生以及任何希望撰寫美文的人使用的類書。③
經濟發展和書籍的普及有利於士人階層的增長。這種增長進一步受到官員選拔方式的變化的刺激,而當官長期被看成是最優越的職業。早在唐朝末年,幾世紀以來當政的舊世家大族就已失掉了朝廷上的特權。一個世紀的藩鎮割據結束後,宋朝初期,朝廷採取措施擴大科舉考試的規模。宋朝中期朝臣的一半是中舉計程車子(其餘多為恩蔭涉及的高官近親)。宋朝整個時期憑科舉考試獲取官職的競爭穩定增長著。11世紀初期,3萬多名考生參加了州級考試,世紀末達到8萬名,宋朝末期這個數字可能為40萬。到11世紀中葉,完全可以說社會和政界的領導權已經由士大夫和地主掌握,廣義上還包括那些準備讓兒子參加考試,以便佔據地方和中央政治、文化領導機構的地主。現在,中國歷史上統治階級成員中的多數第一次來自於中國中部和南部,大多來自於唐衰弱後、甚至更晚的剛剛定居在那裡的家庭。④
科舉制的發展和受教育人口的穩步增長有助於宋代知識的生長。雖然佛教教義和活動到宋朝已經完全中國化並融入一般的中國文化,但佛教哲學和玄學不再在思想界佔統治地位。最聰明的人似乎轉向文人的修養: 詩、繪畫、書法、歷史學、哲學和經典研究。儒家學說以一種嶄新的形式復興以至於在英文裡被稱為“新儒學”(以下稱為“理學”——譯者注)。教師吸引來數百名學生,儘管多數為準備考科舉而來,現在卻投入了聖人性質和試圖恢復聖人治道的討論。儒學復興運動的領導人尋找把經典中的理想秩序和自身所處時代迅速變化的社會政治秩序整合在一起的途徑。他們對科舉制進行激烈的討論。他們尋求恢復古老的禮儀,4反對佛教的火葬習俗,為士人制定了對家族成員承擔責任的禮儀規定。個人的自我修養成為思想家最關心的事,其中以程頤(1033—1107)和朱熹(1130—1200)的追隨者最突出。南宋時期,儒學家因朝廷未能收復北方失地深受挫折,越來越把興趣放在自下而上地建設更理想的社會——重組家庭和地方社會,建立書院,透過出版物傳播資訊。⑤
第一部分:目錄導言 2
一般說來多為文盲的普通勞動者也受到文化變遷的影響。城市化,更稠密的定居人口,地區間貿易的擴張和受教育人數增多,都改變著文化傳播的方式。相距遙遠、相互隔絕的村落之間有了更多的聯絡,民間信仰遍及全國各地。同時,新的地方化的家族組織形式產生了,士大夫與其農民兄弟一起拜祭共同的祖先,保護祖墳,促進其他公益事業。每出現一個打算考科舉的人都意味著同時還有十幾個人在學校學習讀、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