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3/4 頁)
在洛陽也未見如此富有之者。
曹操經過門人的通報,見到了衛弘,只見衛弘一臉清瘦,有如世外高人一般,曹操的心中本料該是董卓那樣的肥頭大耳之輩,見到心中的敬重不由又重了幾分。
衛弘見到曹操前來,也知曹操之名,加上曹操刺殺董卓之事已是傳到了陳留,處處貼榜抓人,衛弘也是知曉,看著曹操的一臉風塵僕僕,衛弘道:“孟德,好大的膽子,身為通緝要犯,竟然也敢來我衛府,不是要陷我衛弘於不義麼?”
曹操聽後,慌忙下拜,跪在衛弘面前,衛弘大驚,不料曹操如此,慌忙扶起,道:“孟德,你這是如此?你我同是孝廉,這不是折殺於我嗎?”。
曹操淚流滿面,痛苦流涕道:“孟德悔啊,恨自己沒有手刃國賊董卓!”衛弘扶起曹操,讓在了座上,道:“孟德高義,天下皆知,刺董一事,天下更是對明公讚賞不已。但是不知孟德今日來到衛弘之處,所為何事?”
曹操復又跪在地上,道:“聽聞先生大義,孟德不才,想請先生資助,孟德誓破董賊,為國分憂!”
衛弘聽後,急忙扶起曹操,道:“孟德之言,弘早有其心,今日見到孟德,便知,國家有望了!弘必盡家財相助孟德!”
曹操在衛弘的相助下,事情一切都變的異常順利,在曹操忠義的感召之下,一時來投奔計程車兵不計其數。當地的縣衙竟然也不敢出面抓曹操歸案。曹操見時機成熟,便向各郡處發出檄文,一起征討董卓,已報國家。
曹操的族親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等人聽到自家兄弟大舉“忠義”,便都是來投,此四人皆是兵馬嫻熟之輩,曹操大喜,每日訓練士兵,只待各侯響應。
話說渤海太守袁紹接到曹操檄文,只見檄文所言:
操等謹以大義佈告天下:
董卓欺天罔地,滅國弒君;穢亂宮禁,殘害生靈;狼戾不仁,罪惡充積!今奉天子密詔,大集義兵,誓欲掃清華夏,剿戮群兇。望興義師,共洩公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
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袁紹看後,想起之前與曹操在洛陽與曹操為官的日子,想著如今的朝廷已是沒落,本不欲搭理,但是想到此次舉事若是成功,說不定可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想到此,袁紹便是點了三萬軍馬,來與曹操匯合。
曹操接著袁紹,大道袁紹忠義,兩軍和在一處,便浩浩蕩蕩殺向洛陽。
各鎮諸侯接到曹操檄文,便都是浩浩蕩蕩向洛陽進軍。
在離著洛陽的關口汜水關之外的三百餘里處,曹操和袁紹接著眾人,曹操見狀大喜,為何?曹操不料自己的檄文一出,竟然來了十七鎮兵馬,哪十七鎮?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由。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第九鎮,濟北相鮑信。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諸路軍馬,多少不等,有三萬者,有一二萬者,各領文官武將,在汜水關之外與曹操相應。
曹操接著眾諸侯,便是屠宰牛羊,慰靠三軍。話說眾位諸侯在商討進軍之策,河內郡太守王匡見著曹操名不經傳,雖然應其檄文而來,但是心中對曹操還是不服,道:“如今我們應大義而來,但是人馬眾多,若是沒有盟主,必然各自為戰,不能成事。力出盟主,眾人皆聽其號令,以為約束,再進兵洛陽不遲。”
眾人聽後,都是應允,但是誰做盟主之位?此時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道:“既然是孟德號召我等至此,便是孟德兄為盟主吧。”陶謙,孔融等人點頭稱是。
這時袁紹眼眉一挑,並不說話,臉色已是不悅,心中暗道:阿瞞何能?可坐盟主?
東郡喬瑁平日與袁紹交好,便道:“袁本初四世三公,此次兵馬眾多,當為盟主。”袁紹之弟南陽太守袁術,王匡等人便是同意袁紹。
曹操看著袁紹一臉的得色,心中不由暗暗嘆了口氣,若是為了此事爭執了起來,先折了自己計程車氣,便道:“眾公說的是,本初四世三公,文武百官皆是出眾人才,又是漢朝名相之後,必為盟主。方可服眾。”
袁紹見著曹操如此說來,緊張神色一掃而盡,哈哈笑道:“孟德哪裡的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