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2/4 頁)
儒生怕自己的岳父頭腦一熱,說出拖下去砍了之類的話,忙道:“主公,溫侯也是盡力而為,戰爭勝負難免,不可太過責罰溫侯。”
董卓眉頭一皺,也知此時不是處理這些事的時候,便說道:“文優,你說如今之計如何?”
李儒思忖一會,道:“如今溫侯新敗,戰士士氣低落,汜水關和虎牢關皆是易守難攻,派上守兵,半月該是攻不下來。不若引兵回了洛陽,然後”
董卓看著李儒道:“然後?”
徐朗的心中一個激靈,想起了這段歷史,莫不是要挾天子遷都?
李儒卻顧左右而言他:“主公一直操勞國家大事,對民間民謠或許沒有耳聞吧?不少字”
董卓奇道:“什麼民謠?”
李儒道:“最近洛陽街頭傳唱‘西頭一個漢,東頭一個漢。鹿走入長安,方可無私難。’某在尋思此言‘西頭一個漢’所言是高祖旺於西都長安,傳了一十二帝;現在‘東頭一個漢’乃是說光武旺於東都洛陽。現今也是傳了一十二帝。此乃天運輪迴。”
這時李儒頓了一頓,接著說道:“鹿走入長安,方可無私難。我想,乃是明示主公遷都長安,方是正道。而且長安擁有天險,南邊群山環繞,中原之兵想要進犯,只有東進一條,然而又有潼關天險可守,可謂遷都有百利而無一害。”
董卓聽後,一臉的驚奇,道:“文優,民間真有此言?”李儒點頭稱是。
徐朗現在終於明白了,徐朗一直在市井留走,哪裡聽得這個民謠?只是李儒想讓董卓遷都,便說了這麼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董卓哈哈大笑:“看樣我董卓果真是應天命之人啊。好,既然如此,引兵回洛陽,準備遷都!”
董卓便留著校尉趙岑守衛虎牢關,交代不可出戰,若是前來袁紹前來攻關,只是固守便可,一定要拖上半個月的時間。若是事成,便封中郎將,若是不成,取項上人頭。
趙岑領命退下。
董卓率著眾人歸回洛陽。
徐朗回到洛陽,第一時間來到了蔡府,此時的蔡琰已是痊癒,看著徐朗安然歸來,歡喜不已。蔡邕急切問道:“少傑回來,中原諸侯退了麼?”
徐朗笑了笑,答道:“沒有,我們吃了敗仗。”蔡邕聽後一驚,道:“既然如此,丞相為何收兵回來?倘若中原諸侯攻破虎牢關,該是如何?”
徐朗看著蔡邕,知道像蔡邕這樣的循禮之士要是知道董卓遷都的話,一定會暴怒如雷,但是,終究也是要知道,便道:“先生,丞相預備要遷都長安。”
果然不出蔡邕的所料,失色道:“遷都長安?”徐朗鄭重的點了點頭。
蔡邕雙眼泛淚道:“長安早已落魄,若是遷都,豈不又是亡了天下百姓!不行,老夫要去力勸。”徐朗急忙制止道:“先生,萬萬不可,董卓心性,誰人不知,先生此去,必然徒傷性命。”
蔡邕大義道:“為了天下百姓,老夫死不足惜。”
徐朗這時看著蔡琰道:“先生是大義了,那麼,您的女兒呢?”
“這個”蔡邕猶豫了,看著自己的寶貝女兒,便是沉默不語。
徐朗接著說道:“董卓已是決定,已是沒有辦法之事,我們先且靜觀其變,看看時局的發展再做定論吧。”
此時的朝堂,已是亂作一團。
董卓遷都的意見一下,群臣大多數都是群情激憤,議論紛紛。
這時司徒楊彪上前,道:“長安如今殘破零落,實也不是安都之選,加上拋棄皇陵,只怕天下百姓震動啊。若是如此,則社稷安危啊,想要再安撫百姓,卻是至難了。請丞相明察。”
董卓看著這個膽大之人楊彪,道:“你這是阻擋國家的大計嗎?”。
正在這時,又有一人上前,眾人視之,乃是太尉黃琬,只聽黃琬道:“司徒之言甚是。當年王莽改制,更使赤眉之時,焚燒長安,整個長安化成瓦礫。人煙稀少。如今棄皇宮而入蠻荒之地,實在是不宜啊。”
董卓此時的臉色已是掛上了一層霜,冷冷的說道:“如今關東諸侯作亂,天下不寧。長安擁有崤函之險,反叛諸侯皆是不得進入。加上更近隴右,木石磚瓦,剋日可辦,宮室營造,不須月餘。汝等無須多言了,吾意已定。”最後一句不是勸誡,而是命令。
然而總有不識趣的人出現,司徒荀爽走前一步,道:“丞相遷都,天下百姓必然騷動不安啊!”
董卓大怒:“吾是為了天下大計,何顧小民乎!”當即下令,罷了楊彪,黃琬,荀爽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