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來自荷蘭語的聖彼得。
彼得和康熙:不同的施政和不同的影響
和彼得大帝同時代的清朝康熙皇帝(玄燁,1654~1722),是中國歷史上有
名的勤政廉政的皇帝。兩個皇帝都奮發有為,但是推動國家前進的作用不同。
彼得和玄燁都是第三子。彼得17歲在一部分軍官和貴族的支援下,推翻了纂
奪沙皇大權的索菲亞,開始執政。玄燁15歲剷除專權的敖拜,成為真正的皇帝。
玄燁平定三藩,收復臺灣,親征噶爾丹,他採取了與民休息、減輕負擔的政策,
使明末清初因戰亂而停滯的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康熙抗擊了沙俄在中國
北方的侵略和蠶食,經過兩次雅克薩之戰,和彼得簽訂了尼布楚條約,保證了中
俄東段邊境170 年的和平。玄燁雖然改變了明朝的海禁政策,允許外商在廣州和
中國貿易,但他並不重視貿易的作用,更不重視海洋的對外。玄燁雖然喜歡西方
的技術和數學,但沒有從整個國家發展的高度引進西方的先進科技,這當然和中
國文明長期領先世界有關。但是在17、18世紀之交,西方政治、文化、法律和科
技的發展已經超過中國,而中國的統治者包括玄燁和他的兒子胤禎(雍正皇帝)
都沒有體認到這一趨勢,仍以閉關鎖國的辦法保持中國的穩定。
康熙和雍正雖然勤政廉政,但是昧於世界發展的大勢,對後來的統治者並沒
有良好的影響,中國一再拒絕對外開放,內部的腐敗又無從改革,終於在19世紀
中葉開始淪為西方列強和日本侵略的物件,古老帝國一蹶不振。有歷史學家稱康
熙是千古一帝,其實真正的千古一帝是彼得大帝。
文化中心
聖彼得堡在1917年二月革命後改名彼得格勒,1924年列寧去世後,改為列寧
格勒,到1991年再改回聖彼得堡。普京從小到大都生活在列寧格勒,因此在敘述
普京早年生活的時候,我們仍用列寧格勒的名字。
列寧格勒是蘇聯也是今日俄羅斯第二大城市,位於波羅的海芬蘭灣的東岸,
跨涅瓦河,市區面積570 平方公里(包括水域面積58平方公里)。整個城市建在
涅瓦河口兩岸和三角洲近百個島嶼上。涅瓦河自東南分汊流入,自南向北分別是
大涅瓦。小涅瓦和大涅夫卡河,以大小河流運河60多條和橋樑400 多座相連,因
此有“北方威尼斯”之稱。
這個城市地勢低窪,易受洪水襲擊,從建城起涅瓦河氾濫超過250 次,其中
1824年和1924年相隔百年兩次遭受特大洪水蹂躪,損失慘重。現在河流兩岸已經
建立起永久性河堤。氣候屬溫和大陸型,冬季嚴寒,夏季涼爽。1994年9 月筆者
在聖彼得堡,夜間的氣溫只有大約三、四度,帶的衣物不夠,很是狼狽。在初夏
有著名的白夜景觀,可惜季節不對,沒有看到。這裡距離北極只有八百公里,距
離芬蘭邊境175 公里。聖彼得堡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之一,整個市區就像一個
大博物館,涅瓦河兩岸宏偉的建築物使人想起彼得大帝為建立這個面向西歐的首
都所作的努力。城市街區以涅瓦河和涅夫斯基大街為主幹,形成不規則的輻射狀
格局。市區被大小涅瓦河分為四部分:大涅瓦河南岸為莫斯科區,是城市的中心,
包括冬宮、冬宮廣場、涅夫斯基大街、斯莫爾尼宮、塔夫裡切斯基宮,眾多博物
館、文化設施和名勝古蹟;大涅瓦河和小涅瓦河之間為瓦西里耶斯基島,造船廠、
海港、河港和聖彼得堡大學等多分佈在此;小涅瓦河和大涅夫卡河之間的彼得格
勒區是老紡織工業區,也有電工、電子和金屬加工工業;涅瓦河和涅夫卡河右岸
的維堡區,是市內最大的工業區,機械、冶金、電工、化工和紡織工業都很發達。
聖彼得堡的歷史和文化有兩個特點:首先,是俄羅斯/蘇聯最歐化的城市,
聖彼得堡具有深厚的文化傳統,是俄國的文化、藝術、科學中心。其次,是俄國
革命的發源地。
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