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七級折木飛沙石,八級拔大樹及根,外加〃無風〃(靜風)和〃和風〃共十個等級。這種對風級的劃分法,四百年後才傳入歐洲。兵書中還有大量古云圖,如《武備志·佔度載》中的《玉帝親機雲氣占候》,裡面就有51幅雲圖。兵陰陽類兵書中大都有圖文對照的古云圖,這些都是研究古代氣象的重要資料。
關於熱力學知識。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火箭的國家。早在公元1232年的汴京之戰中,火箭便運用於戰爭了。這種火箭就是利用熱動力學的原理製成的,即在箭身上綁一個厚紙做成的火藥筒,點燃引火線後,藥筒裡火藥燃燒,從尾部噴射出火焰(燃燒氣體),從而產生反作用力,推動藥筒向前運動,箭便隨之向前飛行。起初火箭比較簡單,後來逐漸得到發展。明代《火龍神器陣法》記述了多發火箭〃九矢鑽心神毒火雷炮〃、〃四十九矢飛廉箭〃等。《紀效新書》記載了戚繼光研製的便於水戰的飛刀箭、飛槍箭、飛劍箭等當時先進的火箭。這種火箭以安裝在船舷的枝丫為發射架,飛行距離可達二三百步,飛入敵陣後以其鋒刃殺傷倭寇。《武備志》中還記載了二級火箭〃火龍出水〃,即用四支大火箭筒作為動力,把一個龍形竹箭射出,射到敵陣以後,又引著竹筒裡的神機火箭,以殺傷敵人。這些火箭在當時世界上都是最先進的。
此外,兵書中關於化學、天文學、地圖學等方面的知識也都很豐富,這裡不再一一列舉。
第二,兵書中的軍事技術內容是古代科技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兵書中有一大類,古人稱〃兵技巧〃,它是專門記述武器裝備的製造和使用的,從戈矛到火器無不詳載。這部分兵書的內容構成了古代軍事技術的發展史,是古代科技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兵技巧類的專書如《耕餘剩技》、《手臂錄》、《火龍神器陣法》、《火攻挈要》等外,其他型別的兵書中也記載了大量軍事技術資料。最早系統記載當代及其以前各代軍事技術資料的綜合性兵書是宋代的《武經總要》。這部兵書前集的第二卷、第十至十三卷,用大量的篇幅記述了軍事上的〃器械名數,攻取之具,守拒之用〃(《武經總要·仁宗皇帝御製序》),並繪製了相應的圖形。這些圖文比較充分地展現了北宋初期及其以前各代的陸戰和水戰兵器、築城技術和攻守城戰器械、戰船的形制構造等,可以說是北宋初及其以前軍事技術的大薈萃。尤其重要的是,收錄了我國最早配製成功的三個火藥配方,即火球、毒藥煙球、蒺藜火球火藥配方,以及我國最早用於戰爭的一批軍用火器,即火球類火器與火箭類火器,及其它們的製造與使用方法。自此以後,許多城守、海防、訓練、作戰和綜合性兵書都以相當數量的篇幅記述歷代軍事技術資料和當代在軍事技術上的新創造。例如,南宋陳規的《守城錄》記載了當時在築城技術和守城兵器方面所取得的新成果〃重城重壕〃、長竹竿火槍等;明鄭若曾的《籌海圖編》記述了明軍使用的海戰武器裝備,以及葡萄牙人制造的佛郎機等;明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全面系統地論述了明嘉靖時期創制的虎蹲炮、地雷、飛刀箭、飛槍箭、飛劍箭、狼筅等新式兵器,以及戰船的規制,對佛郎機、鳥槍的仿製、改制,對外來銃用發射火藥的改制等;明何汝濱的《兵錄》介紹了當時對西方使用的野戰炮、攻守城炮進行研究的成果,以及對各種火藥配方和配製的理論、技術進行分析解剖的研究成果;明天啟元年(1621年)出版的茅元儀《武備志》,既全部轉錄了《武經總要》中的軍事技術內容,又囊括了自宋迄明所創造的軍事技術的新成就。它是古代收錄軍事技術成果資料最多的一部兵書,堪稱古代軍事技術大全。可以說,從《武經總要》到《武備志》之間各類兵書中的軍事技術內容,構成了未元明三代近七百年的軍事學術史,成為這一時期科學技術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第三,兵書中儲存了許多其他史籍罕載的珍貴科技史料。
我國古代四大發明--紙、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兵書《武經總要》中就記載了指南針和火藥兩大發明,而且是關於製造方法的最早記載,即指南魚的製法和現存最早的三個火藥配方。尤其珍貴的是,兵書《武備志》中儲存了鄭和航海圖。鄭和從1405年到1433年,先後七次下西洋,經37個國家,向南到了爪哇,向西到了波斯灣和紅海里的默伽,最遠到了赤道以南的非洲東海岸,是我國曆史上空前未有的壯舉。他比葡萄牙人地亞士於1486年到達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早81年,比哥倫布於1492年發現美洲新大陸早87年,比葡萄牙人達伽馬於1497年沿著非洲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