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第1/4 頁)
關決勝似宜有所去取其去其取在為將者因時變化,慎毋拘拘於成法為哉。〃(第三十三卷《輯陣圖說》)對古代陣法推崇諸葛亮八陣,認為八陣〃最妙為遊兵。八陣其四時也,遊兵其閏也。其間變化若迴圈無端,不過觸處為首一言以盡其變。〃〃陣法不拘方園曲直,唯能觸處為首。〃(第三十四卷《輯陣圖說》)
王鳴鶴站在封建統治者的立場上,注意到了人民群眾的強大力量對封建統治者的威脅,指出〃一夫作難,遂足以傾危王室,可懼哉。〃(第二十六卷《輯遇盜說》)所以,他規勸統治者為了長遠利益,要體察民情,仁愛人民,〃惟民是保,而利於上。〃(第三十二卷《輯醫藥說》)所以,他在解說〃攘外安內〃時,對〃安內〃的解釋著重在減輕人民的負擔上面,〃安內者,省刑罰,薄稅斂,使民入孝出弟以敬其長上。〃(第二十二卷《輯夷情說》)這種觀點,在當時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登壇必究》中也輯錄了許多陰陽佔侯,奇門遁甲,太乙六壬之類的內容,其中有可資參考者,如天文星圖等,但多為迷信詭誕之說。對這部分內容撰者有所說明,如《凡例》中指出:〃天文及陣法內有無裨實用者,姑悉存之以備參考。其間可信與否,智者能辯之。一或刪削,恐好事者疑為未備,妄增奇異,愈繁愈詭,徒亂耳目。〃《登壇必究》是明代末期一部重要的兵書,它聯絡實際,抨擊時弊,內容豐富,探源求全,對研究中國古代軍事史和軍事學術史有一定參考價值。
《登壇必究》初刻於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到清代又進行了翻刻,流傳較廣,影響較大。
第六節兵錄
何汝賓撰。何汝賓,字寅之,一作仲升,吳郡(今蘇州)人,《明史》無傳。據《吳縣誌》記載:〃汝賓字寅之,蘇州衛世襲指揮。天啟二年調昌國參將,行伍用命,撲洪宇於石浦,覆林洪於近洋,蹙林淑舟,踣張一老,所至奏捷。喜文翰,嘗輯《舟山志》。遷廣東都督籤事。〃魏浣初於明崇禎五年(1632年)寫的序稱:〃仲升何公世勳之裔,少即為子威(引者按:子威即劉鳳,嘉靖進士,官至河南按察僉事)劉先生所器重,該通經史,慨然有封狼居胥意,手輯《兵錄》,聚米畫而指掌繪,不啻書生白樸而尤刻勵砥廉節,所至馭軍嚴而有恩,未嘗牟一毫利,稽一日賞。〃何汝賓出身將門,受家庭影響,少年習武,於兵書無所不窺,積累了較豐富的軍事資料。他在本書自序中說:〃家居無聊,披閱古今兵法,意簡練揣摩〃,〃總括群書,鉤其玄要,而間附以己意,採輯成帙,題曰:《兵錄》。〃自序時間為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本書亦當成書於這一年。這為他以後的軍事成就奠定了較堅實的理論基礎。
《兵錄》十四卷,約二十五萬字,附圖四百八十四幅。其卷目如下:
卷之一:論將總說、選士總說、編伍總說。
卷之二:教練總說。
卷之三:射法總說、鳥銃總說、弩箭總說、牌藝總說、狼筅總說、長槍總說、鏜鈀總說、拳法總說。
卷之四:棍法總說、較藝總說。
卷之五:陣法總說、旌旗總說。
卷之六:器械總說、軍行總說。
卷之七:安營總說。
卷之八:守禦總說。
卷之九:攻戰總說(戰略、臨陣、戰法、攻城)。
卷之十:水攻總說(平時整飭、遇警臨敵、舟慎行泊、水攻用火、師行渡水、水攻城寨、戰船說、兵船束伍、制蓬索藥)。
卷之十一:火攻總說(火攻要法、火攻藥性、提硝法、提磺法、火藥方、火攻雜說)。
卷之十二:制器練鐵法。
卷之十三:西洋火攻神器說、醫藥總說。
卷之十四:地利總說、天時總說。
《兵錄》是一部輯錄體綜合性兵書,其資料來源,一半採自《武經總要》,一半採輯明代新材料,如趙士楨之神器,西洋之火器,戚繼光之練兵書等。全書內容比較豐富,包括將帥修養、士卒選拔、部隊編成、訓練、陣法、技藝、兵器和軍械的製造與使用、行軍宿營、防禦攻戰、軍隊醫療、地利天時等。書中對許多軍事問題都進行了概括歸納,如在作戰方面,概括出了因地設險八法、誘騎之術四法(見卷八《安營總說》)等。
《兵錄》的軍事思想也較豐富。作者在自序中稱,於〃總括群書,鉤其玄要〃的同時,亦〃間附以己意〃,但書中並未說明哪些是作者的議論,所以只能就全書的內容簡單介紹一下書中所包含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