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部分(第1/4 頁)
沿江清軍的重重封鎖,至於繞過江陵這一段水域則根本沒有考慮。不過對此鄧名也拿不出什麼其它的好辦法,袁宗第、劉體純等人更瞭解這個時代的軍事情況,軍事方面的經驗也絕不是鄧名能夠相比的,既然他們都沒有擺脫河流的辦法,那鄧名肯定也不可能有。
明永曆十三年、清順治十六年五月二十三曰,鄧名跟著袁宗第、劉體純、賀珍帶領的一萬明軍抵達鄖陽城下。
正如郝搖旗預料的那樣,清軍已經完全退回城內堅守。鄖陽府周圍有五千多清軍,但大部分都是戰鬥力、士氣和忠誠都極為可疑的輔兵,就是擁有武器、盔甲的一千多脫產戰兵也無法和抽調去西南的兵丁相提並論。
因此鄖陽的守官、守將根本不打算與上萬明軍在野外交戰,而是下令放棄所有外圍據點、烽火臺、驛站,統統撤入府城防守。雖然放棄驛站和烽火臺就等於自動放棄了與周圍聯絡的能力,但鄖陽方面對明軍的行動模式也相當瞭解,他們知道這些明軍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府城和周圍收集一些物資和人力。雖然鄖陽府的城牆並不是十分高大堅固,但也不是這些缺乏重炮、攻城武器的明軍能夠輕易撼動的。
既然知道明軍的作戰目標,那麼清軍的應對之策也就很顯然了,他們把周圍驛站、烽火臺和據點中的物資、人手全數撤回城中,近郊的居民以及居民手中的物資也趕在明軍抵達前儘量搬入城中。這樣就能讓明軍的收穫較為有限。明軍的收穫越是有限,能夠呆在鄖陽城下的時間就越短,搜尋範圍也就越小。
明軍在城外安營紮寨的時候,鄖陽城內的守軍一點也不慌亂,就站在城頭上冷眼看著城下的這些明軍。有經驗的老兵還給年輕的兵勇鼓勁打氣,讓他們不要太過緊張。這鄖陽城內的兵力差不多是城外明軍的半數,但火器比起城外卻只多不少,若是明軍真想不開,強攻城池的話,一定會撞個頭破血流。
鄖陽受到明軍進攻的訊息,守軍很早就給上游的谷城、還有襄陽府發去了報急信件。就在他們發走信件後不久,鄖陽這裡也收到谷城的急報,說是有上萬明軍逼近城池,要鄖陽這裡抽調一些部隊去增援。
“這次賊人的規模還真不小。”看到谷城的急報後,鄖陽的地方官和守將很快就把局面猜測個八、九不離十:“肯定是兩路賊兵齊發,一路去了谷城,一路來我們這裡,讓我們無法互相支援。”
以往若是鄖陽受到郝搖旗的威脅,谷城就會派來一支援軍。這支援兵不會進入鄖陽,人數也不會太多,只有一千左右。但其中有戰鬥力的戰兵比例較大,會遠遠地駐紮監視明軍,如果明軍為了收集物資而太過分散,這支清軍也會主動發起進攻,攻擊那些落單的明軍小分隊。若是谷城告急,鄖陽的反應也會類似。這種牽制行動會迫使明軍謹慎地行動,不敢四下分兵,這樣明軍的收穫就會更小,在清軍控制區內停留的時間也會更短。
不過眼下明軍顯然是兩路並舉,每一路對清軍都擁有絕對優勢,那麼鄖陽和谷城就都不可能派出援兵了。鄖陽的清軍判斷,自己和谷城的急報很快都會傳到襄陽,那裡倒是可能派出一些援兵,不過數目同樣不會很龐大,目的也僅僅是監視明軍而不是驅逐。
“就算襄陽派了援兵,也要先到谷城,不一定能到我們鄖陽來。我們不用想太多了,專心守城,等著明軍退兵吧。”鄖陽的清軍得出了結論。
======================
轉載的注意:湖廣這仗沒有做好準備,郝搖旗的目的地是谷城,我沒仔細看,原章節修改了。
第九節 穴攻
鄖陽城並不大,在十幾年的戰亂中曾經多次被軍隊攻破,城牆上有許多明顯的分界線,這些界限兩邊的牆壁新舊程度、顏色各不相同。每次被攻陷都會導致城牆被嚴重損壞,佔領者若是無意固守就會將其拋棄,若是打算防守就會給城牆打補丁。由於戰事頻繁,不斷需要打新的補丁,補丁上也許還會打補丁,有時甚至還沒有完成修補工作鄖陽就再次易手。
所以眼前的鄖陽城牆如同乞丐的百衲衣一般。湖廣大地上,各路軍隊你來我往,很多城市的遭遇都和鄖陽差不多,城池多次易手,城牆也是補了又補。
鄖陽是一座標準的四座城門的小城,不用進去看就可以想象到裡面大概有兩條比較寬闊的道路,各自連線著兩座城門,交叉於城中央,而交匯處會是鄖陽城內的衙門所在。四座城門沒有高大的昆明城那種甕城結構,只是修建了簡單的城樓以增強城門的防禦能力而已。
雖然不清楚城內清軍的具體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