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3/4 頁)
走進來,恭敬地向座位上的馮雙禮行禮,然後走向前來,小心翼翼地問道:“王爺,平西(吳三桂)那邊又來信了。”
馮雙禮挑眼看了一下,來人是心腹軍官狄三喜,多年來一直跟隨在自己左右,在得知永曆出逃前一直傾向主戰派。
“我不投降。”馮雙禮搖搖頭,他很清楚吳三桂來信是為了什麼,也知道現在部下們的心思。
“是為了老大王吧?”狄三喜輕聲問道。
馮雙禮是孤兒,自幼被張獻忠收留撫養,對張獻忠有一種類似兒子對父親的尊敬和熱愛。因為張獻忠是與清兵交戰時戰死的,那麼清廷就是馮雙禮的敵人。
馮雙禮沒有說話,狄三喜悲傷地又問了一句:“王爺,我們現在為誰而戰?”
依舊沒有得到回答,馮雙禮根本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他視之為父親的張獻忠戰死了,所以他轉而效忠孫可望;西營接受永曆的招安,馮雙禮成為了明朝的臣子,跟著劉文秀去四川繼續與清兵廝殺;孫可望要篡位,馮雙禮不反對,因為他忠誠於西營;但孫可望投靠清廷以後,馮雙禮是否與晉王李定國和蜀王劉文秀交戰?他打不過也不願意打,考慮再三還是投降了,因為李定國和劉文秀都是西營的人,都不是他的敵人。
劉文秀死後,李定國把馮雙禮及其手下定為“老秦兵”,對他們百般提防。馮雙禮儘管不滿,卻沒有讓這種情緒影響自己的行動,他拒絕了清軍的勸降,即使孫可望給他寫來親筆信。
直到領兵來建昌,馮雙禮還是繼續效忠明朝。和這個時代的絕大數人一樣,一個效忠的物件是他不可缺少的東西,馮雙禮和他手下的將士需要一個為之而戰的目標。可是永曆皇帝又棄國了。
馮雙禮還守衛建昌做什麼?他為誰而守?為死去的張獻忠、劉文秀,為投降清廷的孫可望,為不信任他的李定國,還是為拋棄天下的永曆皇帝?
“我不投降。”馮雙禮再次重申道。
狄三喜臉色一黯,就要退出去。
“但我不攔著你們。”在狄三喜退出去之前,馮雙禮又說道:“兄弟們跟著我這麼多年,我沒有本事,不能帶著大夥兒共富貴,但也不會讓兄弟們陪著我去死。”
第四十一節 難民
“王爺要我們綁了他去向吳三桂投降。”
“這絕對不行!”
狄三喜把馮雙禮的意思帶出來和大家商議,馮雙禮的部下眾口一詞地表示反對。
清廷的投降條款非常明確,領兵的明軍將領只要投降過去,那麼他在明廷是什麼爵位,清廷也會給一個同樣的爵位,但那些拒絕投降的人沒有例外一律處斬。馮雙禮如果不上降書,那他就會被處死,這對他部下的軍官來說是不能接受的。現在馮雙禮的部下們差不多有半數公開主張投降,剩下的還有很多人都保持沉默,極少數人雖然心裡不願意可也沒有拿得出手的反對理由,只有利用馮雙禮不投降做最後的擋箭牌:“王爺如果活不了,那我們也不獨活!”
“你再勸勸王爺。”一個屬於投降派的軍官對狄三喜說道。雖然沒有了繼續同滿清作戰下去的動力、也看不到勝利的希望,但這個人依舊忠於馮雙禮,如果恩主堅決不投降那他覺得也只有繼續抵抗。
“諸位弟兄,我是這麼想的”狄三喜做了個手勢,示意群情激動的同僚們安靜下來,先聽他把話說完:“韃子那邊為了收買人心,所以不會處罰降將;另外我琢磨著還有個原因,那就是韃子怕下面的官兵有反覆,所以會厚待得軍心的將領。”
清廷的目的確實如狄三喜所說,對此清廷也沒有隱瞞的意思,即使被鄧名擊敗的譚詣,手裡已經沒有實力了,清廷依舊封了他一個侯爵;至於被文安之正x法的譚弘,清廷在確認他的死訊後也追贈了一個侯爵爵位,還特許他逃到渝城的兒子可以不降格襲爵一次。這個訊息對建昌和其它各地的明軍都起到了動搖人心的作用,當然狄三喜他們也知道;此外就是清廷感覺自己兵力有限,畢竟滿族人丁稀少,無法對各處降軍都進行密切的監視,清廷入關剛剛十幾年,統治還不穩固,所以清廷對投降過來的將領都予以厚待,讓他們繼續掌握自己的軍隊。如果馮雙禮真投降過去,他的郡王之位一樣還是跑不了。
“但王爺不投降啊。”大家承認狄三喜說得不錯。如果馮雙禮不投降,當然不屬於清廷的赦免範圍,而如果馮雙禮的部下綁了馮雙禮投降,清廷的慣例就是予以處死:首先這個人的部下能夠反叛倒戈,說明他已經沒有控制軍隊的能力,留之無用;其次,藉著此人的人頭來安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