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部分(第3/4 頁)
察言觀色,見朱之瑜臉上表情變換,心裡頓時也緊張起來——最初鄧名並不知道朱之瑜為何許人也,但後來得知朱先生號舜水後,鄧名頓時生出一片敬仰之情:他並不知道陳佐才,穿越前甚至連文安之也不曉得,但朱舜水的鼎鼎大名還是如雷貫耳。
因此鄧名也頗希望能給這些明末大儒留下些好印象,朱之瑜越是不說話,鄧名的心就提得越高,但蒙正發此言一出,頓時讓他暗暗長出了一口大氣,輕鬆地微笑起來。蒙正發的名氣此時也尚可,但鄧名同樣不知道,以前任堂好像說過此人的壞話,但既然他是朱之瑜的朋友,鄧名覺得他的看法應該和朱之瑜差不多。
“今天這些佈置,都是為了讓眾人知道我軍確實在緬甸取勝,而且也是為了讓大家都能分享到王師獲勝的好處。”鄧名當然不好意思說他採用這個辦法是因為這樣比較省錢,而且還能有轟動效應,就為他跡近土寇的行為(當然他自己不知道)塗脂抹粉:“正如蒙先生所說,這就是為了鼓舞士氣,團結人心,不知道其中有沒有什麼不妥之處,還請兩位先生不吝賜教。”
朱之瑜暗暗觀察到現在,覺得鄧名的態度似乎相當誠懇,看向自己的眼神中也頗有討教的熱切之色,聽到鄧名語氣真摯地尋求建議時,他清了清喉嚨,就打算委婉地說上兩句,最起碼也要讓鄧名懂得,這麼赤裸裸不絲毫掩飾自己強盜行為的做法是極不可取的,會成為千秋萬世的笑柄。
“國公大才,深知為了驅逐韃虜,必須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蒙正發再次搶在朱之瑜之前,大聲表達了他的看法:“手段更是返璞歸真,大巧不工”
熊蘭聽到這裡忍不住打量了蒙正發一眼,心裡冒出一個念頭:“難道這是個勁敵?”蒙正發只是一個書生,沒有三次獻萬縣、理財等諸多功績,能讓熊蘭冒出這樣荒謬的念頭,雖然只是一瞬也很了不起了。
任堂等幾個軍方的官員都沒有被招去城門口,鄧名覺得沒有必要全部的文武官員都擠在自己身邊,而他們幾個也沒有在第一時間趕來湊熱鬧,而是呆在城內,若是有什麼突發事件發生,他們也能立刻召集駐防成都的常備軍。
一直等到劉晉戈從熱鬧的春熙路返回知府衙門後,任堂、穆譚才得以把卸下責任,趕去城門口見鄧名,他們二人也有好久沒有看到鄧名了。
這兩個人登上城樓的時候,看到劉曜、楊有才等一大群人都圍在鄧名身邊,但和鄧名言談甚歡的卻是那個蒙正發——劉晉戈、周開荒公開支援鞏焴,但任堂、穆譚都對蒙正發和朱之瑜更有好感,對燒神主牌的鞏焴更是心有成見,看到鄧名和蒙正發如此談得來,任堂也發自內心地感到高興。
見到任堂後,鄧名也笑著打了個招呼。
“國公說什麼呢?說得這麼高興?”任堂微笑著走上前去,他估計多半是和文教有關,因為劉曜和楊有才臉上都看得出滿是迷惑,顯然聽不太懂二人的話題,而熊蘭和周開荒也是眉毛微皺,大概一樣完全插不上嘴。
好不容易來了幾個士人,任堂覺得算是來了志同道合的人了,他雖然是軍人但卻不是大老粗,既然鄧名和蒙正發正在談論風雅的話題,那他絕對可以摻和一下——雖然任堂向鄧名打過小報告,但他和蒙正發之間的矛盾終究還是士人之間的矛盾,他們說到底也是同一陣營的。
“很有意思的話題”鄧名微笑著答道。
這是任堂突然注意到朱之瑜正側頭看著城樓,好像在很認真地觀察成都的城防工事,人也躲得離鄧名和蒙正發遠遠的,這讓任堂頓時心生疑惑:“初次見面,朱先生怎麼不和提督攀談,卻去看什麼城樓?這城樓什麼時候看不可以?”
這時鄧名已經轉回頭去,笑吟吟地問蒙正發道:“剛才蒙先生說,《金瓶梅》是誰寫的來著?”
“必定是王世貞無疑。”雖然是二月,但蒙正發和朱之瑜手裡都有一把文士的摺扇,現在蒙正發右手持著扇,向左掌輕輕拍擊了一下:“我敢斷言,蘭陵笑笑生必是王世貞的化名。”
“啥?”任堂驚叫一聲。
“國公觀敵料陣,一望就能把對方的主帥猜個八九不離十吧?”蒙正發一邊輕擺摺扇,一邊從容說道:“對我們來說,這讀書也是一樣,一看遣詞造句,情景描繪,這到底是誰的化名也就昭然若揭了”
蒙正發博引旁徵,不時地把其中的段落拿出來,和王世貞的其他作品中的比喻、描述相比較:“國公請看,這些是不是似極?”
“果然似極,蒙先生果然博學多聞。”鄧名現在對蒙正發是發自內心地佩服出來,王化貞的文章那是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