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部分(第3/4 頁)
擱訊息?不用說遲兩天,就是晚一天都會有人為此人頭落地的;如果說是登州府忘記發塘報更是不可能,這是拿自己的烏紗帽開玩笑,何況就算登州有事忘記了,難道萊州也會跟著一起忘嗎?
派了兩隊人去催問之後,山東總督滿腹狐疑地睡覺去了。
第二天早上塘報依舊沒有到,但卻傳來一個驚人的訊息,青州府報告有人攻擊了驛道,而且透過清軍的通訊系統散發檄文,稱大明保國公鄧名已經統帥十萬大軍在萊州府登陸,號召山東義士響應,合兵一處先取濟南,然後直搗燕京。
“哈哈,哈哈哈。”聽說了檄文的內容後,祖總督不驚反喜,大笑道:“果然是亂賊餘黨在作怪,不過他們這是在虛張聲勢,垂死掙扎罷了。”
年輕的時候,祖澤溥曾經在寧遠、覺華見過船隻裝卸,雖然有港口設施,但米豆都要透過小船一點點運上岸,幾萬人一個月的糧秣要搬運好幾天。要想運到前線,還需要大量本地的牲畜和輔兵擔任主力。這封檄文上稱鄧名帶著十萬大軍登陸,祖澤溥認為,沒有個十天半個月,這十萬人都登不上山東的海岸。而且荒郊野外也沒有任何港口設施,沒有人力、畜力供明軍所用,就算明軍能把糧食搬上岸,也沒法跟隨部隊前進,除非明軍能夠自帶十萬大軍所需的牲口、車輛。可是等這些東西都運下船,蓋好儲存的倉庫,然後開闢出能供大軍和車輛通行的道路連線到山東的道路系統,一、兩個月都算是快的。
“就是一些漏網的黨羽,想攪亂視聽,製造恐慌。”這麼荒謬的檄文,祖澤溥當然不會上報,也不會分發給治下的府縣擾亂人心。他命令青州府立刻派出一隊綠營,把攻擊驛站系統的賊人消滅,恢復驛站的交通。
祖澤溥估計,現在落入起義軍的驛站大概也就是一、兩座,而盤踞其中的頂多也就是幾百個江湖賊子,讓青州府派出三百批甲就能把他們統統打垮。
對祖澤溥來說,這不過是小事一樁,他有很多更重要的工作需要關注。比如供應徐州的大軍,還有沿著運河調動的援軍也需要補給和控制軍紀的督戰隊。發出了給青州府的命令後,祖澤溥沒過一會兒就把這件事拋在了腦後。當天傍晚,他已經把這封檄文忘得一乾二淨了。
第十八節 登陸(下)
接到山東總督衙門的命令後,青州府就派出昌樂的一隊綠營去肅清驛站上的匪徒。
對付武器以棍棒為主的江湖好漢們,即使對方的人數是己方的兩倍,綠營也不畏懼正面作戰,反倒是擔心他們會聞風而逃,等官兵走後又來搗亂。因此,知府給千總楊秋的命令是,收復驛站後要留下幾十個人,其他的綠營兵繼續前進,直到遇到文書積壓的驛站為止。
這個差事在楊秋看來很容易,要小心的主要是兩點,第一就是義軍可能破壞了兩、三個驛站,然後集中兵力退守最後的一個,放棄前面的,以便分散官兵的兵力並麻痺官兵。官兵兵不血刃地收復了前面兩個驛站後,可能會以為匪徒已經聞風而逃了,馬虎大意,結果被藏在路邊的義軍打了個埋伏;第二就是義軍中有些人會用而且有弓箭,相對他們的棍棒和江湖上耍把式的大刀,這種武器對綠營的威脅更大。
“如果我們都有全套的盔甲,那弓箭也不怕。”楊秋走在路上的時候,還在琢磨怎樣對付弓箭的威脅。雖然營兵也叫披甲,但和標營的披甲完全不是一回事,他們身上的棉甲裡面的鐵片很少,如果遇到弩箭會很危險。幸好起義軍也沒有優良的裝備,他們手中的弓箭都是獵弓,很軟,只要不被射中面門應該沒事。作為一個軍官,楊秋不但有馬還有質量不錯的棉甲,要擔心弓箭的是那些底層的綠營兵,他們四肢的防護很糟糕,獵弓在近距離也能造成傷害。
所以楊秋讓手下盔甲較好計程車兵走在前排和外圍,把裝備差的同伴保護在後面和中間,而且還讓他們攜帶了一些藤牌。經過這種佈置後,楊秋認為即使遭遇伏擊也沒什麼可怕的。
而兵力也肯定是要分散的,要是清兵前腳離開,立刻大俠們又摸回來,導致驛道繼續受阻,知府肯定要發火了。所以總督衙門和知府老爺派出三百披甲稱得上是英明的決定,即使在前兩個驛站各留幾十個人,剩下的二百人也足以把大俠們打得落花流水——楊秋覺得大俠們不可能攻佔三個驛站以上,因為驛站本身就是一座小堡壘,裡面也有綠營的守衛。說實在的,聽說大俠們居然能迅速攻克驛站,甚至沒讓驛卒逃出來求救,就讓楊秋很吃驚了。
“也不知道萊州府在幹什麼?”越過青州府和萊州府的邊境後,楊秋又開始埋怨萊州府的反應遲鈍,驛站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