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部分(第1/4 頁)
在騎兵的配合下,明軍步兵的進展很快,零星試圖進行抵抗的清軍,不僅要面對人數處於絕對優勢的明軍步兵,而且馬上會受到背後的騎兵突襲。每次看到有清軍軍官模樣的人,在聲嘶力竭地聚攏身邊計程車兵時,明軍騎兵就會把他當作重點目標,儘快趕來攻擊,在這些清兵形成團體前就將其打散。
明軍鋒線向前推進的時候,後面的步兵正在和殘敵交戰。與騎兵不同,步兵的行動鄧名並沒有進行太多的規劃,總的設想就是喊一聲,然後全軍發起衝殺。這個思路和在長江邊伏擊譚弘時並沒有太大的不同,浙軍現在的情況和那時鄧名身邊的軍隊也差不多,缺少武器、裝備和軍官,而且戰鬥經驗比那時的明軍還不如。
由於地形、敵軍的缺乏防備、還有鄧名的表率作用,今天浙軍發起進攻時的速度倒是要比伏擊譚弘那次強,但衝進敵營後的表現則相差不多。前面的浙兵勇猛突進,緊緊跟在騎兵的後面,甚至沒有時間去檢查那些拋在後面的營帳中還有沒有敵人;後面的明軍士兵衝進敵營後,就開始撩起帳篷檢查是否還有殘敵。隨著鋒線迅速向前推進,跟進的明軍也發現了越來越多落在鋒線後的敵人。
明軍就開始與這些敵人交戰,再後面的一些明軍上來幫忙,還有一些則完全沒有把這些散兵遊勇放在心上,揮舞著棍棒,高呼著向前追趕鋒線去了。眼下的形勢就是,前鋒繼續高速推進,後方也發生了大規模的混戰,進入營地後,浙軍的將領們迅速失去了對部下的控制能力,他們只能對局勢自行作出判斷,或是招呼身邊計程車兵繼續突進,或是停下來收拾躲藏在帳篷中的敵兵。不管他們做出什麼樣的決定,這些將領能夠控制住計程車兵數量都在迅速地減少,很快他們能夠指揮的部下就僅限於他們視野所及的範圍內。
由於不知道敵軍的中軍帳位置,所以鄧名今天並沒有計劃突襲敵軍首腦,他原本估計清軍很快就會開始形成抵抗線,阻擋明軍鋒線的快速推進,隨著明軍鋒線受到阻擋,更多的清軍得以組織起來,進一步減緩明軍的推進速度。鄧名認為這是必然會發生的局面,尤其是他強調過,騎兵今天的第一任務是掩護步兵。
戰前的研討中,明軍軍官們都認為這條抵抗線會把明軍遠遠地擋在清軍的中軍帳外。假如清軍主將的帳篷位於營地正中的話,樂觀估計,明軍能夠順利突破三分之一到一半距離的外圍營地。這個時候清軍將領的親衛應該就已經披甲趕到參戰。浙軍缺少兵甲,這些裝備精良的將領親衛能夠爭取很多時間,讓清軍的防線得以組織起來,最後形成一道堅固的戰線,把主將大營保護在身後。
因此戰前明軍也是儘可能地展開,形成更大的包圍弧圈,希望能夠讓清兵的抵抗線變成一個凸出的弧形。等形成僵持後,明軍的騎兵當然就不再可能輕鬆突入敵後,然後與步兵前後夾擊敵軍,那時明軍的騎兵就會從兩翼包抄,力求把清兵包圍起來,或是給敵方施加足夠大的壓力,迫使對方主動後撤,給明軍以趁勝追擊的機會。
但出乎鄧名意料的是,清軍的抵抗線遲遲沒有建立起來,現在明軍的鋒線已經橫掃整個清軍營地的三分之一,清軍的抵抗依舊顯得十分凌亂,面前沒有一道堅固的戰線,而是鬆散凌亂的一團團敵人。雖然這些抱團的敵兵已經有了一定的組織,但總體上依舊是各自為戰,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縫隙,明軍的騎兵依舊可以從有組織的敵兵身邊突入,把零散的敵兵追得亡命奔逃不敢回頭,然後轉身協助步兵攻擊那些成團的敵兵。
由於清兵沒有組成抵抗線,明軍的弧形包圍圈也形成不了,混戰的局面讓前後明軍愈發脫節。很多明軍士兵在消滅了帳篷裡的敵人後,就迫不及待地找到他們的盔甲穿上,其他的明軍士兵看到了,也顧不得追趕鋒線,而是四下尋找兵器和盔甲,起碼要把手中的棍棒換成一把鋼刀。
這時鄧名已經越過了清軍營地的中線,在營地中心位置,鄧名才剛剛看到幾個披著盔甲出來應戰的清兵,這幾個屈指可數的甲兵軍服也很亂,頭盔好像都有些歪,顯然是匆匆繫上的。看到這些甲兵後,鄧名猶豫了一下,放棄了直衝進去,尋找對方主將蹤跡的衝動,而是按照事先的計劃繞過清軍營地中心,繼續向前擾亂敵營——既然局面已經如此混亂了,那就讓它變得更混亂一些吧——鄧名感覺眼下的局面越來越像是伏擊譚弘時的場面,兩軍都雜亂無章,那這個時候如果能夠驅散更多的混亂敵軍,明軍最後就是依靠人數也能壓垮對手。
縱馬從一個營帳前馳過時,有一個清兵從裡面撩帳而出,鄧名馬劍揮落,那個敵人應聲向後倒去。鄧名注意到被殺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