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部分(第1/4 頁)
“鄧提督說的不錯。”馬逢知深知崇明的重要姓,若是明軍能夠在崇明站穩腳跟,那隨時可以威脅漕運和沿江的大片領土,是指著滿清心臟的一把利劍。
“延平郡王的水師雖然強大,但他手中都是海船,在長江中就顯得笨重了。”上次南京之戰也暴露出閩軍的很多不足,鄭成功的海船進入長江後,吃水很深,行動遲緩,雖然足以嚇得蘇松水師不敢出戰,但是明軍也別想在長江裡追上清軍的戰船。若是風向不利,或是風力不足,鄭軍的海船也無法靠船槳獲得足夠的動力,需要靠縴夫牽引才能逆流而上:“舟山的船隻雖然小巧輕便一些,但在海中航行就不太好了。”
上次南京之戰中,張煌言的水師就比鄭成功的要靈活敏捷的多,不需要縴夫就能快速逆流而上,但這些船承受海中風浪的能力較差,需要選擇風平浪靜的天氣出航,無法承擔大規模搔擾江蘇、山東等沿海地區的任務。
“我的設想是,在崇明建立一個大的水師基地,同時駐紮有海船和江船,比如我的軍隊從四川乘船沿江而下,到了崇明就可以該乘海船,攻擊山東沿海的薄弱環節。而延平郡王若是再次攻入長江,他的軍隊到了崇明後,可以把海船安全地放在那裡,改乘江舟攻入長江。”鄧名知道無論是建立水營、還是大造舟師都需要大量的金錢,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要鞏固崇明的防禦:“不知道馬提督願意不願意駐防崇明?”
馬逢知本來就是滿清的江南提督,對崇明很熟悉,而且在江南清軍中還有一些人脈,確實是防守崇明的最好人選。除了軍事上的問題外,鄧名還有政治上的考慮,馬逢知是反正過來的前清廷高階武官,如果鄧名和張煌言對他表現出足夠的信任,那對滿清武官也能起到一種榜樣作用。
張煌言對鄧名的提議並無異議,馬逢知大鬧江南後基本也沒有投降回清廷的可能了,不然把這麼重要的一個地方交給他還真有點不放心。
在聽到鄧名的提議後,馬逢知也是心中一喜,駐守崇明當然比呆在舟山危險得多,後者基本只要面對浙江的軍事壓力,而且有鄭成功在側,浙江的能用來關注舟山的精力也有限,但崇明肯定要獨自承擔兩江總督的壓力,說不定還會有其他省的助力。不過駐守崇明就意味著獨當一面,不是在舟山當張煌言跟班能比的。如果鄧名真像剛才說的那樣打算重點發展崇明的話,馬逢知知道自己的地位會變得更加重要。
經過慎重考慮後,馬逢知表示他誓死為鄧名守住崇明,不過他還是對經費問題有些擔憂。上次鄭成功進攻時,馬逢知曾覺得他也有機會成為一方諸侯,但折騰了大半年後,馬逢知意識到自己不是那塊料。被達素打得一敗塗地還是其次,最關鍵的是馬逢知發現自己沒有什麼經營領地的能力,在舟山一點忙也幫不上,只能悲嘆什麼物資都不夠。
“馬提督不必擔憂。”聽馬逢知說明憂慮後,鄧名一笑:“只要兩江總督無法重建水師,我們就可以在長江經營生意,將來各地的土產都會運到崇明,然後轉運舟山。除了我們的軍隊外,還會有很對客商,馬提督只要收過境費就可以了。”
聽鄧名講了一個大概後,馬逢知放心了不少:“不就是數錢嗎,這個我沒問題。”
下午鄧名沒有繼續視察訓練工作,這幾天周邊的客商不停地來拜見鄧名,他收購了一些鎮江本地的硝肉、雞蛋,這都是為即將到來的中秋做準備。聽說漕運總督即將把鄧名要求的糧食運來後,鄧名又在鎮江府內招募糕點師傅,他已經定了一些黑豆,需要大量的人手來製造月餅。
現在鎮江府基本是空城一座,蔣國柱已經把守兵統統調走了,但鄧名卻絕不踏入鎮江一步,還專門張榜向民眾宣佈了這個決定。上次明軍走後,管效忠和蔣國柱縱兵在鎮江大掠,那些被擄的婦女的悽慘下場鄧名依舊曆歷在目,現在鎮江好不容易回覆了一點生氣,他希望不給清軍再次大掠城市的藉口。
張煌言來到鄧名營帳中時,見到鄧名正在親自接見幾個南京和蘇州的商人。
“我需要糯米,必須在明曰運到鎮江”
幾個商人走後,鄧名對張煌言解釋道:“張尚書也知道我軍中有很多江浙人,他們念念不忘肉粽,在四川的時候就總說嘉興的肉粽甲天下(穆譚多次表示不同意)。這次我們來不及去嘉興了,五萬只粽子也不可能運來,只能在軍營裡做,我已經買了生豬、栗子等物,就是糯米還差一些。”
“鄧提督花了多少銀子?”舟山一直很窮,張煌言忍不住有些心痛。
“銀子總可以再掙,但中秋不讓士兵好好過怎麼行?”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