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部分(第3/4 頁)
然衛士們都對他顯得有些輕蔑,但熊蘭也不在乎。
首先談到的還是經濟問題,見鄧名如此為難,就有人提出採用專賣的辦法來回收發出去的欠條。鹽鐵不必說,包括農具、布匹、衣服在內的所有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都由都府衙門負責生產,一概不許平民自行買賣,而所有這些物資都要收欠條。
話還沒有說完,任堂就率先表示反對:“鹽鐵也就罷了,但其他的東西怎麼可能都由我們來組織生產?如果衣服做得不夠,那麼就會有百姓受凍;如果農具不夠,那就會影響生產。如果做得太多又該怎麼辦?”
“每個人都必須買,按人頭算。”提出建議的那個衛士還有些不服氣。
任堂冷笑了一聲,這時其他人也聽出不妥來:“這不是變相收稅嗎?收重稅不就和提督的意思相違背了嗎?”
“不光有這個問題,我們現在鐵、布都有限,棉花還要靠從湖廣走私這個供應給軍隊的盔甲和武器不同,做一大堆用不了的東西出來,我們有那麼多的生鐵和棉花好浪費嗎?”任堂大聲反駁道,轉過頭對鄧名說道:“此事玩玩不可。”
鄧名感覺這聽起來有點像配給制,他感覺在物資相當匱乏的情況下倒也不是完全不可行,不過那需要相當精密的計算,負責執行的官僚系統也需要經驗和效率。但無論是數學人才還是官吏人才,鄧名眼下都比生鐵和棉花更缺乏。
趙天霸猶豫了片刻,也說出了他的看法:“當年孫可望倒是用類似的辦法治理過雲貴”
據趙天霸介紹,孫可望就曾建立過大批的工房,如果士兵和百姓的裝備、工具受損,就送到工房去修理,工匠會在規定的時間內修好;如果某戶需要農具之類的東西,也會由工房負責生產。
“但孫可望實行的是軍屯。”孫可望對雲貴的治理相當於一個放大版的軍屯制度,他確實提供給西營大量的軍用裝備和生產工具,但產出全部歸西營所有,和鄧名先行的制度完全不同:“而且孫可望和提督也是完全不同的人,無論是工房的工匠,還是屯田的農兵,如果達不到孫可望的要求,他是一定會殺人的,提督能夠狠的下心和孫可望一樣嗎?如果達不到要求的數量或質地不好,就要被處以從鞭撻到剝皮的刑罰。”趙天霸說道:“卑職很懷疑提督能否做到。”
“我做不到,”鄧名立刻答道:“你不用懷疑了,而且都府現在有這麼多人給我殺麼?”停頓了片刻後,鄧名又問道:“清軍攻入貴州的時候,這些工匠和農兵應該不會拼命抵抗、誓死保衛朝廷吧?”
“這個卑職就不知道了。”趙天霸搖頭道:“那時卑職已經在奉節了。”
“嗯。”鄧名不再追問,而是說起另外一個議題:“劉帥他們已經答應了我的要求,同意接受五千戰俘,同時讓他們手下的五千輔兵退伍。”
熊蘭提出用戰俘交換軍方的輔兵時,鄧名還拿不準這不是一個好主意,畢竟這是軍隊,理論上應該由更可靠的人來組成。所以當鄧名向劉曜提出交換人員時,還擔心對方會不同意,沒想到劉曜、楊有才他們都認為這個提議相當合理。在軍方將領看來,讓這些新抓到的俘虜在田間勞作才更危險,因為百姓難以控制,容易私下進行串聯;而在軍中,這些輔兵本來就是苦力,還要受到各種軍規的制約。對這些輔兵來說,軍營更像是一座大監獄,只要持有武器的戰兵是由可靠計程車兵組成就很安全。再透過分化瓦解,提拔心向明軍的積極分子等手段,一段時間後自然就慢慢轉化了。
劉曜和楊有才雖然不像賀珍那麼有經驗,但聽上去也知道不少對付俘虜的辦法,聽他們講完後,本來有些擔心軍隊安全的鄧名轉而同情起那些即將入伍的俘虜了。不過鄧名也知道自己還沒有什麼資本,不能同情心氾濫,所以就決定暫時不過問劉曜他們打算如何治軍。
“暫時沒有解決軍屯的辦法,我也養不起這麼的兵,所以還是要給眾將屯地。”現在軍方依然擁有一萬一千多人的部隊,鄧名也徹底放棄了早前的一攬子解決念頭:“我和他們說過了,分給他們的屯墾地不能與都府的開荒衝突,起碼一大半要去都江堰附近搞軍屯,除了屯墾外,他們還得幫助清修水利。”
“俘虜都已經被劉帥他們接受了,預定轉為民籍的五千輔兵也已經安置到營地裡,我打算對他們進行一場面談,然後再放他們出去開荒。”鄧名說道,這五千人不僅有劉曜、楊有才的手下,還有從劍閣、江油和綿竹來的人。
“面談?”任堂好奇地問道。
“是的,我準備了一些問題。”鄧名拿出了一些紙張,把它們分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