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3/4 頁)
道林子與小紅嘴、179 高地,佔領了瞰制全
城的制高點,為攻城創造了有利條件。
經過精心準備,3 月12日凌晨,圍城部隊對四平發起總攻。
這一天,雪後初晴,四平大地銀裝素裹。6 時,開始炮火試射。與此同時,攻
城部隊人人披上白色偽裝服,按預定計劃迅速而隱蔽地進入出發陣地,靜靜地等待
激戰時刻的到來。
7 時40分,在三道林子指揮所裡,李天佑司令看了看錶,果斷地下達了攻擊命
令。幾乎在同一時刻,所有大炮齊聲怒吼,無數炮彈像急風暴雨般傾瀉在國民黨守
軍前沿陣地上。僅7 分鐘炮火急襲,就將守軍陣地的地堡群大部摧毀。
接著,一炮火向縱深延伸射擊,突擊部隊立即發起了衝鋒。
經過一天激戰消滅守軍大部。13日拂曉,經過重新組織和準備,在炮火掩護下,
對最後一股殘敵發起猛攻,戰鬥至7 時,將守軍全殲。
戰鬥僅僅進行了23個小時,解放軍就收復了四平。
由於解放軍部署周密,在圍攻四平期間,瀋陽、長春國民黨軍始終未敢出援。
隨後,解放軍收復吉林。
至此,從2 月上旬開始的冬季攻勢第二階段作戰勝利結束,共殲東北國民黨軍
近10萬人。
儘管蔣介石在東北三易主帥,衛立煌接任後曾聲稱要死守東北,卻無法挽救他
們被殲的命運。歷時三個月的冬季攻勢勝利結束了,我軍在東北廣大民群眾的全力
支援下,野戰軍與地方武裝密切配合,共殲滅國民黨軍1 個軍部、8 個整師,共計
15石萬餘人,另有1 個整師起義。此次戰役,收復18座城市,解放了人口618 萬、
土地10。9萬平方公里的地區,切斷了北寧、中長鐵路,將東北國民黨軍壓縮在長春、
瀋陽、錦州3 個孤立地區,圓滿地完成了預定的作戰的任務。3 月15日,中共中央
致電林彪、羅榮桓、高崗、陳雲,祝賀收復四平大捷及冬季攻勢取得的偉大勝利。
冬季戰役中,東北國民黨軍損失慘重。陳誠在東北臉面丟盡,他在請求辭職時
痛心地承認:“我來東北5 個月,沒有任何作為,損兵10萬,師以上指揮官被俘30,
失城18,人口500 餘萬”
其實,陳誠的檢討還是保守的,東北解放軍兩次攻勢,一共使東北國民黨軍損
失近20萬人。
到了1948年春夏。蔣介石在東北的形勢已是發發可危。他的50餘萬部隊被東北
解放軍分割圍困在長春、瀋陽、錦州幾個互不連線的孤立據點內,控制東北的總面
積只有3 %,並且士氣低落,補給困難。長春、瀋陽兩座大城市基本靠空投物資提
供補給,情形十分嚴重。而東北解放軍卻越來越壯大,加上地方部隊總兵力達到70
餘萬,兵力佔優勢,裝備也比較好,於是,在經過充分的準備之後,1948年秋天,
毛澤東指揮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發起遼瀋戰役,在東北的黑土地上,開啟了震
撼世界歷史的戰略大決戰的帷幕。
第十一章 回師中原
45.重建大別山根據地
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後,進逼蔣介石,從黃河逼到長江。國民黨軍在一個月追蹤劉鄧的作戰中,在商丘、鄭州、徐州之間疲於奔命,不僅損兵折將,一而且讓劉鄧跳出圍追堵截留,躍進大別山。蔣介石對此咬牙切齒。
在三支大軍南下之初,蔣介石錯誤地估計解放軍是“立足不定,被迫流竄”,並在軍官會議上自作聰明地分析了劉鄧大軍“流竄”的原因。
及至南征大軍完成戰略展開,並嚴重威脅其戰略要地時,他才意識到毛澤東的真正意圖。國民黨驚呼:劉鄧“竄抵大別山,企圖於大別山區建立根據地,與陳毅、陳賡兩匪部互相呼應為禍中原,並希圖破壞我津浦、隴海及平漢南段交通,阻斷長江航運,復可渡長江,蹂躪江南各省,東向威脅首都,西向威脅武漢,該匪不滅,後患無窮”。
蔣介石不認為自己判斷失誤,把劉鄧的南進看成是“J 匕渡不成而南竄”,而當顧祝同調兵在沙河一線堵截時,他又越級指揮,令其返回原地,致使圍堵落空。而對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