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3/4 頁)
命令剋制,不要和澳新軍隊發生衝突。解放軍的怒氣便集中發洩到爪哇
島上的聯軍頭上。
在爪哇島上的英美海陸空軍原有六萬多人,在一個月的空襲中死傷近萬人。島上的英美軍隊總指揮杭
納中將相信,聯軍在爪哇島上至少能堅持1年時間,但要做到這一點,首要的問題是爭取外援。為此,他
多次向華盛頓求援,希望得到武器、軍隊和食物,而華盛頓也多次表示要盡一切努力保證送來軍援。10
月10日,已撤到澳大利亞的聯軍總司令克拉克來電說,運抵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布里斯班港的一批防空導
彈正在開箱組裝,另外48架J─22B最新戰鬥機正在運送途中,並說總統託雷多“看了您的全部來電,
正指示海空軍儘可能向您提供各種支援”。得了這個許諾,杭納為安定軍心,急不可待地於第二天去巡視
島上的部隊,滿懷信心地告訴他們說:“援助正在途中,我們必須堅持到援軍的到來。”
然而,時間一天天地過去了,爪哇守軍什麼援助也沒有等到,等到的只是解放軍空軍的狂轟濫炸和投
下的讓他們趕快投降的英文傳單。杭納苦苦哀求克拉克派遣一批戰機飛越雅加達上空,以便壓一壓敵人宣
傳的氣焰,並消除爪哇防空洞裡飢腸轆轆的官兵們普遍存在的一種擔心:華盛頓和倫敦已經拋棄了他們,
他們只有聽天由命了。
不幸的是,華盛頓和倫敦的最高決策者們的確已經做出了這個決定。為了安撫軍心,他們開了許多的
支票,但可惜都是空頭的。克拉克試圖從戰略上打動杭納:“我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迅速部署佔優勢的
新生海空力量,將會切斷婆羅洲以南的中國交通線,並使聯軍能夠在小巽他群島發動進攻你所贏得的
每一天時間,對於為達到我們的目的而集中必要的勢不可當的力量,都是至關重要的。”
可惜在最實際的現在,無論美國還是它的盟國英國,都沒有力量來實施這個計劃。
決策者們早已制定了“固守澳洲,推動日印”的全球戰略,大批軍事力量都將集中到澳大利亞和南太
平洋美澳交通線上去。
就在克拉克做出上述保證不久,負責馳援爪哇戰場的索拉茲少將終於打消了派遣航母艦隊和救援運輸
艦隊的各種設想,他在報告中說“那樣做是完全是自殺,把海軍的最後一點家當都賠進去,既不能翻本,
也不能保護美澳交通線。”。克拉克沮喪地在日記中寫道:“人總有死的時候。”這實際上等於宣判了杭
納及其部下的死刑。
在澳大利亞北領地達爾文港重組第18空突軍的米歇爾想起他在蘇門答臘的退兵經驗,便自告奮勇願
帶兵救援,克拉克滿懷感激地批准了,但卻小氣地只給了他二百多架C─130運輸機和一百多架直升機。
米歇爾知道前一陣的金融風暴沉重地打擊了美國的戰時經濟,政府已不能讓軍火商開足馬力生產昂貴的武
器,這批裝備已是克拉克盡其所能搜刮來的。
這些裝備顯然不足以突破解放軍的嚴密封鎖,把爪哇島上的英美軍隊安全救出來,米歇爾自然把目光
投向像一串珍珠項鍊的小巽他群島。這是一次漫長而曲折的撤退,一路上戰鬥不斷,似乎是在一寸一寸地
向後挪動。
當張安濤在緬北戰場騰出手之後,薛皓簡便調回第二十數字化空突集團軍連同剛整訓好的第十五數字
化空突集團軍一起調給嶽麓生,同時海軍趙司令也把新成立的第六陸戰師交給嶽麓生錘鍊。嶽麓生幾乎在
英美軍一開溜,便開始對西努沙登加拉省的龍目島發動攻擊。
當杭納和米歇爾的先頭部隊回師於西帝汶的古邦港時,末尾的部隊還在巴厘省的省會登巴薩市。實際
上,這次英美軍退卻還不如說是一次進攻,因為每支部隊都必須克服優勢之解放軍直升機部隊,往西殺出
一條路,與各島接應點配有防空導彈自衛的部隊會合。回撤的路上,美國陸戰隊同少數英國突擊隊員一起,
不得不在解放軍的炮火中匍匐,攀援,發起進攻,奮力奪路。他們踏響地雷,摧毀路障,擊退道路兩側的
零星進攻,攻佔沿途的山頭,同解放軍偵察兵搏鬥,使解放軍數字化炮兵無法對沿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