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第3/4 頁)
整個菲律賓戰局的重要性,兩個多月前便偷偷成立了“旋風部隊”,由原
“藍天”突擊隊隊長賀學甫大校出任司令,原“海龍”突擊隊隊長孫有亮大校擔任政委。部隊由原“藍天”
突擊隊、原“海龍”突擊隊和戰區偵察兵精英編成,基地仍建在蘇門答臘多巴湖的薩莫西湖心島。
空降突擊奪取科雷希多島並非易事,因為該島沒有便於空降兵著陸的地方。唯一適合空降的地域,是
位於島的尾部的金德里機場,但它離山頂臺地太遠,而且日軍的主要陣地正處在跑道上面的峭壁上。為了
解決這一難題,一名空降參謀建議參照美軍二戰在山頂臺地成功實施傘降的戰例,這樣既可以控制制高點,
又能出敵不意。孫有亮擔心道:“同樣的錯誤敵人不會犯兩遍。”
賀學甫看過空降地域的航空照片後,決定採納參謀的意見,挑選山上僅有的兩塊比較開闊的高爾夫球
場和校場作為空降場。賀學甫充滿自信地對孫有亮道:“如果我們在有大風的黑夜,在防守最嚴密的地方
空降,敵人會絕對想不到!”
空降場選定了,但賀學甫和孫有亮還面臨著諸多難題:在被馬尼拉灣海水環抱、高達150米的日軍
重點防禦下的山頂實施傘降,傘降地域的長度太短;島上經常有時速為24至40公里的海風,即使按傘
降最低充許高度120米跳傘,也需20到25秒鐘才能著陸,再加上飛機的時速為二百多公里,運輸機
透過兩個空降場的時間只有4秒鐘,使每架飛機一次進入目標只能投下6至8名傘兵。在日軍防備鬆懈的
大風天,風速要超過50公里,這就是說,傘降的效率會更低。孫有亮提出可採用機降,但如何解決直升
機的噪音更是個難題。賀學甫認為,必須制定出一個非常嚴密的作戰計劃。
為此他和孫有亮在薩莫西基地利用高原大風一次次進行實驗,終於找到了一種新型空降方式。他們立
刻在島上搭起的1:1模型上組織“旋風部隊”進行了數次演習,讓所有空降人員都利用模型熟悉空降戰
鬥地區的情況,用新裝備進行了充分的訓練,並對所有細節都反覆推敲和仔細的檢查。“旋風部隊”於5
月末,對科雷希多的偷襲已經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
第三十一章 神兵天降
為奪取科雷希多島的“小小”特戰行動,解放軍的整個兩洋艦隊都出動了。7艘大型航母在10艘
“泰山”級武庫艦、14艘“北京”級巡洋艦和28艘“旅洋”級驅逐艦的護航下,首先對沖繩島進行預
防性空襲,使嘉手納空軍基地短期內不能起降任何飛機。消除了側背威脅後,整個艦隊掉頭南下,浩浩蕩
蕩逼向呂宋島。
6月11日晚19點03分,太陽已經全部沒入西邊天際,夜色正像肉眼難以看清的墨漬一樣在天空
中漸漸擴散開來,能見度正在慢慢降低,海平線已看不見。天公也不作美,海上颳起了每小時50多公里
的南風,龐大的艦隻在波濤洶湧的海面上笨重地朝前移動,在墨黑的水面上劃出一道雪白的水跡,小山般
的浪濤一遍遍地衝上甲板。19點30分,隨著賀學甫一聲“出發”的命令,8架經過專門減噪處理的武
直─13多用途直升機陸續從“袁崇煥”號航空母艦上晃晃悠悠地升起。為了避開日本和菲律賓的防空雷
達網,直升機編隊採取超低空飛行的方式,貼著浪尖迅速飛往馬尼拉灣。
10分鐘後,又有16架滿載突擊隊員的武直─13運輸直升機在6架武直─12格鬥直升機的護衛
下從其它航空母艦出發。8點整,艦隊來到距呂宋島以北約200海里處。7艘航空母艦及其護航艦,一
起向左轉向逆風行駛,像啤酒泡沫般的大浪,使航空母艦產生不規律的顛簸。開弓沒有回頭箭,第一攻擊
波總指揮趙海龍上校的J─13HⅡ是“袁崇煥”號航空母艦上的一號機,向擋板丟擲夾帶煤油味的強勁
氣流,脫掉繫留索,在彈射器掛鉤的牽引下迅速離艦騰空。隨後的幾架J─11H戰鬥轟炸機由於負載過
重,飛機離開甲板後不能直接升高,有個下沉的過程,像是要墜入海中似的。駕駛員咬緊牙關,瞪大眼睛,
緊握操縱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